温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开门迎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列柜里的是清末民初的中医手稿。 金鱼 摄

一剂沿用300年的“天下第一眼药”手写处方、一方清末明初的中医枕木以及汉白玉材质的药碾……昨天上午,位于市中医院景山院区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尽显温州中医药文化历史印记的300余件古代中医药专用器具、雕版印刻的书籍、手写的病历一齐亮相。同时,中医药百草园也开门迎客,园内不乏名贵、濒危的中药材。

温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面积200多平方米,馆内以清朝和民国时期的藏品居多。在展柜里,一纸号称“天下第一眼药”的牛和至妙散已沿用了300多年。据市中医院陈念昭医生介绍,“天下第一眼药”处方是马银潢祖传眼药方,于民国时期手抄。药品由甘石、青炭、黄丹等7方药材混合而成,方内还记载了它的制作、服用和储存方法。

除此之外,馆内展示的清代药碾也格外引人注目,除了铁铸材质,还有青花瓷、汉白玉、石器等,甚至连捣药臼也大小、形态各不一样。

占地10余亩、筹备了4年之久的温州中医百草园也开园迎客。由于百草园主要以教学为目的,园内药材精贵且量少,目前公共开放时间仅为周一至周五的8:30~10:30。

在园内拾阶而上,每隔一米都能发现多种药材,边上一张卡片上则记录着该药品的名称、科属、习性、药用部位以及功效。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王显武告诉记者,目前百草园内种植的中药材数量有500多种,除了常见的越南槐等,还有极其珍贵的八角金盆、叶甲红等。同时,为了配合中医院教学,园内还种植了少数濒危的药材,水生药用植物也将开始栽培。

王显武告诉记者,中医百草园区别于其他园林景观,园内的药材生长缓慢,且药用价值高,一旦出现采摘或遭到破坏,就无法生长。为了保护中药材,目前对中医百草园的参观时间进行了限制,待园内中药材生长进入稳定期后,有望开放旅游项目。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