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协会:灰瓦红墙下的旅程
2010年11月国际博协上海大会的开幕,预示我国博物馆与国际接轨的设想即将全面变成现实。75年前,我国最早以发展博物馆事业、与世界博物馆组织互通消息为宗旨的行业组织——中国博物馆协会,诞生在华夏大地,伴随历史沧桑的脚步,中国博物馆事业筚路蓝缕,一路走来。
一、1935年,我国博物馆界自发成立的行业组织——中国博物馆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868年,随着法国传教士韩德创办的徐家汇博物院开馆,源自西方的博物馆文化设施开始正式出现在我国境内,博物馆独特的社会变革作用很快得到国人的一致认同。1875年11月4日《申报》在显要位置发表了《创设博物院》一文,呼吁国人自建博物馆以收开启民智之利。随后同样的倡议出现在上海强学会的成立章程中。1905年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开国人独立创办博物馆之先河,也开始了博物馆文化本土化的历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博物馆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时代。据1921年《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全国已建成的各类博物馆达13所,1933年增至16所。1934年协会筹设前夕,我国博物馆事业已到了一个集中发展的阶段,行业发展急需结束无序进入有序。
此时相应的博物馆组织管理却未能同时跟进,博物馆事宜依然处在形同虚设的政府行政管理状态下。早在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即在社会司下设图书博物科,专门管理博物馆事务(鲁迅一度负责该科工作),图书博物科为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博物馆行政管理机构。此后于1932年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代行管理全国博物馆事宜。然而由于社会长期动荡,经费不济,政府管理并未发挥出相应的协调、促进的组织作用,有时还会制约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这个时期,我国近代学科得到长足发展,新型学科学术团体纷纷成立,逐渐取代政府成为协调各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学术组织。如近代影响较大的中国科学社、中国工程学会、中国化学学会等,与博物馆学科相近的学术团体如北大考古学会、中华图书馆协会、考古学社等也相继成立。它们不同程度地关注博物馆建设,并倡议创设博物馆学术团体,以便更好地促进博物馆行业的相互协作和发展。这样的倡议成为催生博物馆协会的重要时代因素之一。
在国际方面,英国博物馆协会率先于1889年成立,开组织博物馆专业学会研究博物馆学术之风。20世纪初著名的博物馆协会,如美国博物馆协会、北欧博物馆协会、德国博物馆协会、法国博物馆协会及日本博物馆协会都相继成立,国际联盟也一度在其下设了国际博物馆协会,至1934年中国博协发起筹办时国际博物馆行业组织规范已基本形成,为中国提供了成熟的先例。
1934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傅斯年及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等68人发起成立协会,得到社会各界支持。选定北平陟山门大街三号原御史衙门作为会址,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博物馆行业组织开始进入紧张的筹备阶段。成立大会于1935年5月18日在北平景山召开,马衡当选为会长。协会作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博物馆学术团体正式诞生,并很快自觉担当起规范行业发展、沟通国内外博物馆信息及促进博物馆学术研究的重任。
二、作为全国性的博物馆专业学术组织,协会仿欧美近代学术团体模式而建,把自身定位为自主、互助性质的学术团体,秉持“研究博物馆学术、发展博物馆事业,并谋博物馆之互助”的宗旨,在管理模式上突出强调开放、务实、独立的办会理念。
协会一开始就摒弃了狭窄的行业观念,采取开放的开门办会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入会。在早期的68位发起人名单中几乎可以看到当时各科精英的名字,金石学家马衡、王献唐、唐兰、容庚;考古学家梁思永、庄尚严、滕固;史学家陈垣、洪业、傅斯年、沈兼士;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朱启钤;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袁复礼;生物学家胡先驌;出版家张元济;报人邓以蛰、司徒乔;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实业家卢作孚;学界新秀吴其昌、黄文弼、郭葆昌、贺昌群、裘善元、赵儒珍、刘节等,社会覆盖面很大。
成立后简化入会手续,不拘泥身份职业,只要有会员一人介绍即可入会。在会员职业登记中,既有教授专家、政界名流,也有基层工作的新人,当年荆三林入会职业登记就是河南博爱师范学校教员。西方来华人士克楼则夫妇的登记显示为北京饭店。而机关会员入会更加简单,协会甚至会主动邀请相关机关入会,先后入会的37家机关会员既有各类博物馆,也有图书馆、高校等,考古学社、中国画学研究会、中国营造学社和陕西考古会等四家学术团体整体加入为机关会员。协会开放的开门办会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协会务实办会理念也十分突出。协会筹备之始,筹备人即注意吸取一些学术团体因资料缺乏、无专人负责而流于形式的教训,一方面致函国内外各博物馆、大学以及学术机关请求捐赠或交换博物馆资料,建成对外开放使用的专业资料阅览室;一方面抽调故宫博物院的赵儒珍作为干事长期驻会。协会成立后又设各种专门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力求各项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避免空论。
为了切实发挥指导行业发展、规范博物馆业务的组织功能,协会成立后随即展开各种活动。组织国内各大博物馆相互参观学习,联合办展,加强馆际合作交流。成立时组织举办欧美博物馆展,展出物品多达两千件,公开展览七天接待观众人次超过五万,成为文化界一大盛举。1936年参与组织中国文化伦敦展,以博物馆展览的方式向西方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引起轰动。同年在国内组织了西北文物展,有近10家机关会员参展,规模很大,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
在1936年第一次年会上,协会就重复设馆、重复品交换等问题进行了统筹安排,为博物馆有序建设、协作提供了切实的服务。为了给博物馆提供准确的建设信息和藏品信息,协会还调查统计全国博物馆信息并编辑成册。通过这些务实措施,协会有效改变了博物馆界分散隔绝的落后态势,使之逐渐联合为相对统一的一个行业整体,开始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独立自主是协会始终坚持的另一个重要办会原则。1935年9月20日,协会经中央执行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审核合法,发给民字第55号民众团体组织许可证,又经教育部高团130第14645号批示,准予备案,完成了独立合法学术团体的法律程序。相关批文明确协会与政府业务主管部门没有任何行政隶属关系,会长马衡及理事经协会投票选举产生,对协会负责,可以独立组织博物馆学术交流活动,审查博物馆建筑设计、陈列或设备方面的改进等,并负责审查博物馆学书籍、专门论文,举办学术演讲会等。
在协会成立之前,政府插手博物馆事务、干预博物馆发展现象十分常见。典型的如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每届政府几乎都会进行行政干预。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成立故宫保管委员会改良故宫博物院,使故宫博物院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馆内人士被逼组成维持会来对抗政府管制、改组,双方一度僵持。1927年张作霖北京政府,组成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接管故宫博物院。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和《理事会条例》,规定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胡汉民、张学良、阎锡山、汪精卫、宋子文、冯玉祥、王宠惠及何应钦等军政要人在内的理事会,易培基被委任为院长。故宫博物院如此,其他博物馆更是这般。博物馆的发展有其行业特殊性,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严重阻碍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协会成立后利用合法学术团体身份,以行业组织的力量使博物馆脱离了政府行政管理的藩篱,沿着合理的专业方向发展。
协会采用议案方式向政府提出博物馆发展的各种建议,成为沟通博物馆与政府之间的一座桥梁。协会存在两年时间内先后向政府提交了多个有关博物馆发展的议案,重要的如博物馆人才养成问题,向政府提议设立博物馆人员训练所,或设立博物馆专科学校或指定学术机关添设博物馆学科课程,并在英庚款留学名额及清华公费留学名额内设立博物馆学专科等培养博物馆专门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协会已经关注流散海外文物统计问题,建议教育部拨款调查及收集流散国外文物,并由协会、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及出品机关代表组成委员会着手办理。在当时应该是颇有先见之明的。
在开放、务实、独立的办会理念影响下,协会结束了我国博物馆自我封闭、孤立无援的发展模式,走上了互助合作之路,是为我国博物馆协作的开始。
三、1935年成立至1937年停止活动,协会正常活动仅两年。这两年在协会的组织协调下,我国博物馆发展局面迅速改变,博物馆建设活跃,社会影响和社会教育功能渐增,数量也快速增加,1936年11月统计全国已建博物馆至77所,职员达421人。组织建馆的同时协会通过编辑会报、调查编辑全国博物馆一览及出版博物馆学书刊等,积极推进博物馆学术研究,开始我国博物馆学体制化创建,这是协会为我们留下的另一份厚重的学术遗产。
协会筹备阶段就计划出版《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为博物馆学术研究开辟园地,为行业提供切磋学问,交流学术经验的专业平台,1935年9月会报正式创刊。每年除七、八月外两月出版一期,全年五期,两年共出版两卷10期。设论著、记载、报告、会务纪要、博物馆界及新书介绍等栏目,对博物馆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研究宣传,不仅国内发行,还远发香港、澳门、日本、美国及南洋各地,成为行业重要刊物之一。有较大影响的栏目分别为论著、报告和博物馆界三个。
论著栏目主要刊发博物馆学论文,立意倡导博物馆学理论、方法的研究,由于当时我国博物馆学研究刚刚起步,理论缺乏,还没有脱离简单模仿移植的状态,造成该栏刊发的多为欧美、苏联博物馆工作方法、经验的译作,两卷论著栏目共发表论文14篇,这类译作占到6篇,近乎一半。可喜的是我国学者对博物馆方法、经验初步思考的文章也零星刊发,杨钟健、傅振伦及荆三林等年轻学者都先后在会报上发表论文。
报告栏目最具史料价值,不仅介绍某一博物馆的历史沿革,而且介绍工作情况与未来计划,起行业示范导向的作用。当时许多重要的博物馆规划都在该栏目予以介绍,如中央博物院、震旦博物院、北平研究院博物院等,因此保留下许多博物馆建设的详细资料,成为研究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博物馆界栏目分国内国外两大部分,内容十分丰富,有关博物馆建设、工作、展览及人员活动,几乎无所不包,尤其是国外部分,密切关注国际行业新发展,不但报道各大博物馆协会的学术动态,还经常介绍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的大型活动、建设及博物馆方法革新等情况。在第一卷第一期还重点介绍巴黎世博会的筹备情况。
1935年协会成立时我国博物馆发展已有近70年的历史,全国博物馆发展现状的信息统计成为必需。1917年教育部编辑出版了《各省博物馆一览统计表》,仅仅统计了数量、归属地等,内容十分简略。1933年教育部重新按名称、地址、组织、设备、经费、成立时间、负责人等项编辑出版了《各省市博物馆概况一览表》,由于当时主要是各馆上报信息,教育部并未派员调查核实,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为了更加全面统计中国博物馆发展信息,以资各博物馆参考,协会在大量细致调查的基础上,于1936年编辑出版《中国博物馆一览》。该一览详细登记各类博物馆的沿革、建筑、性质、组织、经费来源、所藏物品及设备、出版物、职员姓名等,同时在书末附博物馆的英文名称表及开放时间及门票价目比较表,内容详尽,因此成为我国第一部全面汇集博物馆信息的资料性书籍,被学界誉为我国博物馆第一本百科全书。
难能可贵的是协会还开始了自觉构建我国博物馆学学科体系的尝试,在借鉴欧美博物馆学方法论的同时开始总结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实践经验,初步提出了中国博物馆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规范,组织出版的费耕雨、费鸿年的《博物馆学概论》、陈端志的《博物馆学通论》等都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