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间博物馆助力苗绣传承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家私人办的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除了展出苗族、侗族等民族服饰外,更是倾力于苗绣的传承,这里的11名绣工和订单涉及的300多名农村妇女,与博物馆一起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苗绣传承基地。

18岁的侗族姑娘杨再丽才到博物馆学习苗绣3个月,她觉得苗绣比侗绣要复杂,“现在我已经学会苗族的平绣了,这里有很多好师傅,我要努力学习!”

47岁的吴老巧蜡画和刺绣的手艺都很好,有自己专门的工作室。她的刺绣绘图都不用草稿,直接用蜡画在布上,花鸟虫鱼信手拈来,线条流畅,犹如工笔画大师。

2006年,苗绣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包括了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和剑河苗绣。

馆长杨建红介绍说,雷山苗绣属于典型的苗绣,包括皱绣、破线绣等多种技法,而花溪苗绣以挑花为主,这在苗绣中属于基础功夫。剑河苗绣就是锡绣,是以金属锡为制作材料的一种刺绣方法,华丽高贵,目前使用很少,只流传在剑河县的两三个村里。

杨建红说,她的博物馆拥有一位擅长锡绣的省级苗绣传承人,两位擅长其他苗绣绣法的州级苗绣传承人,三位传承人都获得过贵州省举办的能工巧匠大奖。

地处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黔东南州被称为“苗侗文化的大本营”,这里是世界上苗族、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拥有苗族刺绣、侗族大歌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建红从1993年开始收集民族服饰,2000年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苗绣工作室,2008年建立了现在的博物馆,收藏了120多套苗族、侗族服饰以及600多件单品。她还成立了一家公司,建立了几个稳定的专业村,培养了300多人的绣工力量。

目前,博物馆绣工主力多是30岁到50岁之间的女性,少女杨再丽的到来让杨建红格外欣慰。她正在筹划出版介绍苗绣技法的图书以推广苗绣,“一定要让苗绣在更多的年轻人中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