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熄会”到博物馆 无锡消防的前世今生
还能想起国产古装影视剧中不可缺少的镜头吗?那便是打更人提着或灯笼、或铁皮灯,敲着竹梆,一路喊“天干物燥,当心火烛。”“火”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意义,自从燧人氏将天上最大的一个秘密“火”泄露给人类,人类就此和动物分道扬镳。当然,对于这股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古人既好奇又敬畏,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这种叫做“火”的无形物质,不但能够抵御野兽、取暖烹饪,也会在暴怒之下将房屋、器具一毁而尽,甚至取人性命时,对“防火”也就格外重视。
2010年年底,一家国内为数不多,在原址修建的“消防博物馆”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开馆。博物馆所在即“坎宫救熄会”,是无锡最早的民间消防组织之一,直至解放前还保护着一方平安。流年更替,这里一度成为民宅,消失了本来面目。跨入新世纪,清名桥街区的修复保护中,“坎宫”得以重生,虽未能恢复昔日救火防灾的热闹光景,却因成为博物馆而再次为消防事业“服役”。剥落粉墙上历史的尘封,一幅生动而细腻的无锡民间消防“小品”呈现眼前,有如地方民俗画册中那轻松、人性的一笔。

第一所救熄会名“坎宫”
无锡城厢在民国时期形成了完备的消防体系,将全市市区划分为城中、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广勤六个大区,各区有一个总负责人。各大区内,再按设立的时间先后划分一段、二段……由各段具体负责周边的消防事宜。而各段的人事也由会长、理事、队长、队员组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完备而庞大的机构,完全是一个民间组织,官方没有一分钱的补贴。城南在解放前一共有十段,辰安宫为南八段,建于民国31年。南门外保留至今的救熄会还有五座,其中位于清名桥南长街西侧的镇塘庵弄3号的坎宫救熄会,也就是现在的无锡消防博物馆现址(现南长街476号),是无锡地区创建最早的一个民间消防组织,始建于同治五年(1866)。
救熄会就是救火会,即旧时的消防局,它由两栋双层古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具有无锡独特的建筑风格:小砖青瓦,木制简易楼板及楼梯,环境古朴沧桑。“坎”是八卦中的一卦,属水,无锡民间救火的机构以前叫“水龙间”或者“水龙宫”,俗称“洋龙间”,救熄会名称都含有水和龙,意为龙能取水,水能灭火。《西游记》里龙王的龙宫都是在水里,古语也有“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的说法,以“宫”命名,突出了救熄会“以水救火”的意思,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避火平安的良好希冀,因此取名“坎宫救熄会”。救熄会中有水龙、水桶、水枪、斧头等,人们一般称之为“太平龙”、“太平桶”、“太平斧”。当时的“救火员”(今称为“消防队员”),大都是店员、工厂工人或村中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充当,完全义务,不拿报酬。以前发生火灾时用锣声作为讯号,救火结束了,也要敲锣。“铜锣一敲,整条街上都能听到。”
生之于民,重生亦于民
在博物馆中,《永济宫救火会》是一张不可多得的救火会老照片。该照片有题记,意思是说:北六地区以前曾有救火会,无奈丁丑事变中遭毁,损失惨重,民国28年,地方乡绅和有声望的人士共同倡导改建了新的房子,修好了消防器具,同时共同出钱购置了最新式的设备,端午节期间驱车到鼋头渚演习,大家当时都很高兴,此照片便就是当时留念之作。几十年前的往事通过照片和题记栩栩展现。照片靠前排的人多长衫革履,可能是出资筹备者,居后者着制式服装,应是救火会队员,中间飘着一面旗帜,清楚地写着:“无锡北区第六段永济宫救火会”。
无锡南长消防大队大队长王炎林参与了消防博物馆的筹划、文物征集和布展。他和同事们一起研究了不少地方的消防历史,到各地淘宝贝。建一个消防博物馆,形易而神难,光“消防文物”就不知从何下手。好在,救熄会旧时就来之于民,在当代也终于重生于民。不少无锡的老百姓在博物馆筹备时都献上了自己珍藏的与消防有关的文物。
2005年10月29日,省消防总队陈益新政委将一面绣有“昔日救火几十载今朝无偿捐器材”的大红锦旗送到了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缪家岸村缪海青手中,感谢他无偿捐献祖辈传下来的一台距今100多年、清朝年间的灭火水龙。缪海青和他的儿子组成的“缪家军”救火队在当地很有影响,方圆几十里,只要有火情,“缪家军”闻警后便会及时赶到,几十年下来救火上百起,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褒奖和称赞,当他听说要建消防博物馆的时候,无偿捐献祖辈留下来的“传家宝”。这架水龙依稀可见墨迹“太平水龙”在桶身两侧,其中一侧可辨度高,应该是“国产”的。同时“缪家军”还捐赠了一架铁制水龙,属“洋龙”一列。
“救熄会”在今世的延续
清名桥附近现还存有海宁、乌龙宫、永济宫3座救熄会。其中海宁救熄会旧址在无锡市南长区南下塘263号,现存建筑一座,面阔一间,高两层,青砖清水墙,门楣留有会名。门上檐下塑雕标志完好:环形内一只钢盔,两柄斧头,是无锡近代消防事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2003年6月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民间机构虽不是什么稀罕的亭台楼阁,却佐证了一方的水土民风,几乎与一条街的历史长在了一起。
说起为什么救熄会发端于清名桥,南长街的老人们告诉记者说,早在清同治年间,这一带已经商业繁华,又是砖窑密集地段,老百姓为了保护财物免遭火灾损失,自行集资购买灭火器具,置于清名桥堍镇塘庵内,供奉龙王神像。后来,救熄会这一形式在整个城市得到推广,效仿兴办。现今,惠山古镇等地也还保存有少数几个救熄会。而旧时救熄会负责人多是有名望的地方士绅和工商者,救火者大多是商店、作坊的学徒。消防博物馆里,还存有当时救熄会财务记账所用的算盘,可见虽然是民间自发的公益机构,依然管理有序,公正无欺,多少透出点无锡工商文化中务实、踏实的气息。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仍无法将“火患”彻底消灭,消防减灾依然是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有趣的是,在不到五步宽的南长街上,与476号“坎宫”斜对着的525号是南长街消防站。这是消防大队特设的一个消防站,承担着防火和灭火的任务。王炎林介绍,街区不少老房子枕河而建,在防火方面有独门秘笈。在消防站后门的河里,我们找到了停泊的两艘消防船,其中一艘已服役20多年。消防船使用时直接从河里取水,甲板上的消防设备可以把水打到60多米高。而且船上还有分水接口,可以通过水带把水接到岸上。消防人员介绍,消防船可对河两岸进行灭火,虽然与现代的云梯车等相比,属于传统的消防器具,但在老街区却很能派得上用场。
百年过去了,灭火的用具和手法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对灾害的预防意识却不该淡化。王炎林说,进入冬季以来,无锡各类火灾呈上升之势,很多是取暖用电器造成的。“现在不少社区也有义务救火队,有点现代救熄会的意思。要都像以前的人那样将防火作为头等大事,一定会减少灾害的发生。”
无锡消防历史沿革
民国14年(1925年),无锡开始有机械消防泵浦车,俗称“机龙”。民国24年(1935年),21辆机械消防泵浦车,46部人力揿泵。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救火会54个,消防车28辆(美日废军车改装),消防艇4艘,44辆机械消防泵浦车,50部人力揿泵,水龙98部。
1951年6月,民办改公办,8月组建人民消防大队部,成员均为公安干警、工农积极分子,“以防为主,以消为辅”方针。
1959年6月和1960年5月,解放牌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二氧化碳消防车。
1965年5月,成立军事化消防队伍,学习郭兴福军事练习兵方法。上世纪70年代初无锡自制18米高的曲臂蹬高消防车。1978年新建消防五中队,六中队,公安分局设立消防股。1983年1月1日列入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1986年2月消防大队升为消防支队(正团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