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两万余件文物"乔迁"背后故事

多层文物的分解和搬运工作繁琐而细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搬家”,公安人员武装押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仓库内,文物工作人员昼夜忙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心翼翼地从窄窄的玻璃展柜内取出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多层文物的分解非常繁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在搬运前需层层保护。

2月11日起,洛阳博物馆老馆文物搬运工作正式开始。近30天时间里,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公安人员武装押运,2万多件珍贵文物的搬运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作为洛阳博物馆老馆建馆50多年来的首次大搬运,此次搬运是如何进行的,在搬运过程中又有哪些新鲜的、感人的事情?我们全程关注,为您呈现。

今日记者了解到,从2月11日至今,近30天时间里,在洛阳博物馆40多名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工作下,在市公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目前洛阳博物馆老馆2万余件珍贵文物已安全、顺利地完成“乔迁”。4月1日,洛阳博物馆新馆将如期开馆,为世人呈现精品文物之美。

警车全程护送文物搬家

文物搬运,最关键的是搬运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2月11日是搬运工作的第一天。不到8时,洛阳博物馆的十几名工作人员就早早赶到现场,为搬运工作做准备:装文物的包装箱,包裹小件文物的包装布,每件文物上所需的小标签,包装字画用的囊匣,保证文物与文物之间不留缝隙的软包装纸……负责搬运工作的洛阳博物馆书记周加申告诉记者:“尽管时间很紧,但我们对所有参与搬运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忙中有序、忙而不乱。这里的多数文物都是国家一级文物,损坏一件,后果不堪设想!”

这边,工作人员在忙着撤展、包装;那边,洛阳博物馆的保安和市公安局的几名民警忙着对所有搬运文物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洛阳博物馆保卫科科长杨明登说,从洛阳博物馆老馆到新馆,要经过好几条繁华街道,还要过桥,一路上车多、人多,因此车辆的安全必须有保证;同时车速必须保持平稳,坚决不能出现急刹车等,导致车上的文物晃动,更不能让车辆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10时20分,一部分文物包装完毕后,在安保人员的监督下装车,随后警车开道、押运文物驶向新馆。一路上,警车和装文物的车辆始终保持匀速前进,公安部门也“全程绿灯“,为搬运工作提供方便。周加申说,在决定搬运文物前,市文物部门就和市公安部门进行了沟通。市公安局安排警力武装押运,并要求洛阳博物馆老馆和新馆所在地的两个派出所加强警力和日常巡逻力度,保证搬运安全。

3月8日,搬运工作基本结束,2万件文物在近30天时间内,顺利、安全地抵达洛阳博物馆新馆,未出现安全问题。

工作人员“连轴转”

回想起近30天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搬运工作的不易。

据介绍,洛阳博物馆自1958年建馆,如此大规模的搬运还是第一次。由于文物资料的整理、搬迁对参与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又要保证安全,所以外人根本不可能介入。所有工作人员既要干技术活——清点文物、整理资料、对帐,同时还得干体力活——包装文物、搬运、装车。

时间紧。按照规定,洛阳博物馆新馆必须于4月1日正式开馆。2月9日下午,洛阳博物馆召开动员会,要大家积极行动;2月10日,做准备工作;2月11日开始正式搬运。“45个工作人员,其中还包括两名孕妇,我们全员上阵,撤展、搬运、安保,大家几乎是‘连轴转’了。”周加申说。“如果不能赶在3月初搬运结束,后面的布展工作就无法展开,洛阳博物馆新馆如期开馆就会受到影响。”

任务重。文物搬运本身就是个技术活,一些复杂的文物,仅是拆卸就需要三到五天时间,更何况2万多件珍贵文物要在一个月时间内安全搬运完毕。2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洛阳博物馆老馆时,部分工作人员正忙着对库房里的文物进行重新登记、整理。当时天气很冷,但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整个库房内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一名负责登记入册的工作人员双手冻得通红。

文博人的“文物情结”

在搬运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珍贵的馆藏文物,还有所有参与搬运工作的文博人员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他们那份独有的“文物情结”。

2月13日对洛阳博物馆保卫科工作人员陈迎宾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他已连续两晚在单位监控室值班,却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陈迎宾心急如焚,可当时已是凌晨,考虑到再找其他同事来替自己不大合适,陈迎宾强忍着内心的焦虑坚持留在了值班室。清晨,当他结束值班赶到医院时,年迈的母亲已经闭上了眼睛。

类似的感人事儿,在这次博物馆搬迁工作中还有不少。

李媛、肖利阳,两名女同志都刚刚怀孕,但由于任务重、人手有限,在近30天的搬运工作中,两人始终在寒冷的库房内,整理资料、登记入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搬运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2月13日,二楼展厅搬运完毕;2月25日,宫廷文物搬运完毕;2月26日,库房搬运工作开始;3月8日,2万件文物基本搬完。

周加申说,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几块难啃的“硬骨头”:东汉石辟邪、大象化石以及市民俗博物馆的明代福王府石狮子等,由于这些文物体量比较大,搬运工作程序复杂,工作人员将一件件“重点突破”。

这些庞大的文物该如何搬运,本报也将继续关注。(记者 李燕锋 夏子晴/文 张晓理/图)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