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石辟邪迁“新居” 博物馆新馆文物搬运工作结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辟邪1993年进入市博物馆后就一直被作为“镇馆之宝”陈列在展览大厅入口处。

核心提示 今日上午,东汉石辟邪从洛阳博物馆老馆起运,乔迁新馆。当日下午,随着重达7.8吨的东汉石辟邪顺利运抵洛阳博物馆新馆石刻专题展厅,这次洛阳博物馆新馆文物搬运工作圆满结束,新馆文物陈列工作随即全面展开。

石辟邪乔迁新馆

在石辟邪搬运现场,记者看到,老石匠们先是将石辟邪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然后将石辟邪连同承运座缓缓吊起20厘米,将滚动管均衡布入,用了半天时间才将其挪到博物馆展厅门外。随后,用两根宽约20厘米的槽钢作为连接车厢与台阶的轨道,一点一点地将庞大的石辟邪请上货车车厢。在前后车辆的护卫下,22日下午,石辟邪终于被运抵博物馆新馆。

据了解,石辟邪为东汉石雕,1992年出土于孟津县老城乡油坊街村,重7.8吨,高1.9米,长2.97米,宽0.9米,青灰色,石质细密坚硬。辟邪呈奔走状,昂首怒目、张嘴吐舌、长尾曳地、头上有角、两侧生翼、浑身筋腱,十分威猛。 这件价值不可估量的文物,1993年进入市博物馆后就一直被作为“镇馆之宝”陈列在展览大厅入口处。

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搬迁

洛阳博物馆书记周加申介绍,这次文物大搬家从2月11日开始,总共用了将近40天时间,先后出动搬家车辆250多台次,工作人员1900多人次,搬运文物23000多件套。

据了解,洛阳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这次“乔迁”新馆是洛阳博物馆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整体搬迁,无论文物搬运数量,还是工作强度都史无前例。国宝级的文物搬运更是这次新馆布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每一件文物安全搬迁,工作人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洛阳博物馆保卫科副科长马铮介绍,每一件文物的分拆、装车、运输、卸车等环节,都要考虑受力面、大小、装箱,全部都要详细编制记录,劳动量非常大,包括难度最大的壁画搬迁和这个最重的石辟邪搬迁,确保万无一失。

搬运工作有三大难点

马铮介绍,搬运组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大概有七八个专业的文物搬运工作人员,40多天都是连轴转,因为这次搬运文物门类众多,保护措施也各不相同,工作量是以往单件文物搬运工作量的几十倍。

搬运难点之一是三彩文物。由于我市是中国三彩文物的重要产地,所以目前出土的三彩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造型多样,但是这也为搬运造成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三彩镇墓兽,在搬运时要充分考虑文物所有的受力面,也就是说文物边、角越多,受力面也就越多,安全保护措施也就越多,所以他们采取了棉布、海绵、泡沫塑料等多层包裹的方式。

搬运难点之二是壁画。因为壁画属于平面土质文物,而我市出土壁画且都形制较大,所以搬运难度可想而知。工作人员采取宣纸、海绵、泡沫塑料、胶带纸等四层包裹,确保每一个边角都四层包裹,确保万无一失。

搬运难点之三是石刻文物。由于体量巨大,所以这类文物必须一次性搬运到位,工作人员邀请偃师府店镇的老石匠,采用传统手工形式搬运。

随着石辟邪“乔迁”新馆,本次文物搬迁的两万多件套珍贵文物全部安全运抵洛阳博物馆新馆,新馆布展工作也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文物陈列布展。据悉,新馆陈列布展已经分布实施,14个展厅将全面布展,重点是石刻馆,其次是宫廷文物。目前,洛阳博物馆已经聘请首都博物馆的专家对讲解员进行了培训,下一步还计划对保管员进行培训,保证新馆顺利开展。( 张晓理 李卫超 李燕峰 文/图)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