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博物馆:“寂寞”中等待突围
博物馆,一座城市历史的浓缩。同时也是这座城市无价的宝藏,折射着城市的文明程度。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一件文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故事,一段栩栩如生的历史画面。置身这个厚重的世界,人们可以通过文物,穿越时空隧道,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与历史对话。而在这个群落中有着特殊的一员,它们同样蕴藏着价值不菲的“传世之宝”,它们同样免费向公众开放,但却总是或被人们遗忘,或不为人知,它们就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行业博物馆,与省博、市博、八办这些人气很旺的博物馆相比,行业博物馆显得有些寂寞;当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那些曾经过于严肃的“面孔”已从阳春白雪走向了下里巴人,而面对进入良性状态的免费博物馆,坐拥优势资源的行业博物馆该如何从寂寞中“突围”?记者沙莎
从沉默的展品到体验式参与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非赢利性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公众开放。它把征集、保存、研究并展出有关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见证物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为观众提供学习、教育和欣赏的机会。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博物馆是个太过严肃的地方,缺乏亲近感,馆藏文物或秘不见天,或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用罩子罩住一件件古物,距离市民太远,也不太容易吸引现在青少年的目光。事实上如今的博物馆里,已经融入了不少体验式参与方式,让更多参观者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亲身参与进来。
在省博,“与恐龙赛跑游戏”,可以让参观者体验与不同种类恐龙“赛跑”的紧张刺激和速度感。参观者通过触摸屏从剑龙、霸王龙、鸭嘴龙等恐龙种类中选择一个品种与其赛跑,观众骑电动自行车,屏幕上就显示恐龙在后面追赶代表观众骑电动车的卡通人物,恐龙不断加速,骑车的观众必须不断努力蹬骑电动自行车,在恐龙没有追赶上的时候通过安全岛即为挑战成功,否则将被恐龙吃掉,即为挑战失败。
自免费开放以来,省博、市博等博物馆为了更大力度地吸引市民参观,发挥其社教职能,不断探寻新的发展模式。从2009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每年都会请来两三个外省的特色展览,如《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精品展》《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张大千书画精品》展等等。这些特色展览品使甘肃博物馆一改数年如一日的办展模式,赢得了广大观众好评;“请进来”的同时,甘肃省博物馆经常“走出去”,赴省外办展。2008年,先是精选省博物馆和武威市博物馆汉代铜车马仪仗队、木刻、石雕等立体艺术品120件(组)赴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大漠神韵——甘肃雕刻艺术》展,之后又遴选省博物馆、麦积山石窟研究所、泾川县博物馆的甘肃各时期佛教文物精品95件(组)在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甘肃佛教艺术展》;2010年,遴选甘肃出土新石器时期各文化类型彩陶126件,在吉林博物院举办《甘肃彩陶》展。
行业博物馆何日“破茧成蝶”
与省博、市博等搞得红红火火的博物馆相比,甘肃省钱币博物馆、甘肃省地质博物馆、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则显得有些冷清。
事实上,这些行业博物馆无论从展品数量还是展览形式上来讲,都极具参观价值;如甘肃省钱币博物馆有上至远古时代的自然贝币,下至当今网络时代的电子货币;有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等广为流传的货币,也有摇钱树、突骑施、甘肃司钞等珍稀货币,尤其是甘肃地方货币与丝绸之路货币是该馆精心布置重点展示的内容。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内藏有世界第一幅地震烈度分布图。馆内陈列的碳化断层泥标本,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的断层混合物标本,也是研究地震能量的重要参照物;断层之明显,碳化之严重,在国内外均属罕见……但是长期以来,它们多数都不被社会公众所了解,养在深闺而鲜为人知,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在采访中,兰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陈世忠告诉记者,目前兰州这些行业博物馆,很多都是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其中甘肃省钱币博物馆、甘肃省地质博物馆、兰州市地震博物馆这几家博物馆办的相当不错,无论是展品还是展览可以说,在全国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市民认知度低原因还是在缺乏推介和宣传上,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尽量让行业融入社会,例如钱币博物馆可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市民对这些古钱币还是很感兴趣的,是不是也可以定期搞一些交流展、流动展,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让更多人与这些冰冷的文物亲近起来。或是引进临时展,同时加大宣传提高市民认知度。
人们普遍认为行业博物馆专业性太强,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距离太远,可看的东西不多。其实这些博物馆中不仅藏着很多难得一见的“珍宝”,为拉近市民与展览距离,这些行业博物馆也在尝试加入体验式参观项目。如:在甘肃省地质博物馆的地球厅,不仅可以看到通过高科技多媒体,在直径1.5米的球体中以内投影形式展示自转的地球,还可以亲身体验震中震级为里氏5级的地震。而火山景观模型展示了“火山”喷发的过程,让人震撼。这样的设施拉近了展馆与观众的距离,改变了以前人们心目中博物馆传统、呆板、毫无生机的印象。
高校博物馆藏着多少“宝”
作为行业博物馆中重要一员的高校博物馆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资金不足,发展观念滞后,观众定位狭窄,营销推广不够,馆藏丰富却锁在深闺人未识等种种难以突破的困局。
据知,目前我国有近200座高校博物馆,仅北京地区就有北大、清华、北师大等近20所高校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兰州博物馆名录中显示,兰州有4所高校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分别是兰州大学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和甘肃中医学院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但是这些博物馆大多是“养在深闺人不识”,虽馆藏丰富特色鲜明,却普遍知名度有限影响力不足。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藏有闻名于世的“敦煌写经卷”,珍贵的“西夏印”、“西夏腰牌”,采集于甘肃永靖目前国内馆藏最大的“恐龙足印化石”标本等珍贵文物;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特色鲜明,馆藏的“阿巴斯王朝银制印章”、“清道光、同治年刊刻《天方性理》”、“公元1258年波斯文手写体教法经”、“清光绪景泰蓝马镫、马鞍”等均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和学术研究价值……其实,在全国各个高校博物馆中,哪个博物馆都不乏“镇馆之宝”,但再多的“宝贝”也得有人来看才行,没人来参观或者只有校园内一小部分人参观,不但是对文物资源的一种浪费,也造成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
对于高校博物馆的开放,市文物局副局长陈世忠认为,如果高校博物馆来参观的人多,不仅可以更好地利用高校文物资源,还可以将高校博物馆的重要性和社会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从而征得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投入。他觉得,各校博物馆在办馆之初主要是考虑其在校师生的研究和参观、实践,要改变现在“寂寞”的状态,首先要转变观念,不再只面向小众,而是根据各自的特色走专业化道路,同时在不影响其科研、教学的前提下,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社会参观者。
随着同社会的接触不断加深,一些高校博物馆也发现了一些对外开放的“新点子”。复旦大学“博物苑”的设想,解决的是高校博物馆资源整合问题,博物苑辐射面大、效益广,是高校对外开放窗口的一种新方式。占地1万多平方米、展厅2500多平方米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选择建在校门边,方便了社会人士参观,当地政府还要整合博物馆周边的文化资源,打造一个“文化旅游区”,既有利于高校博物馆走向社会,也可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