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征集文物过万件

2007年6月5日,中国侨联在北京举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接受馆藏品捐赠仪式。仪式上,新加坡民俗收藏家陈来华先生和美国侨胞招思虹女士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了数百件藏品。图为陈来华先生兴致勃勃地向来宾展示由他捐赠的东南亚各式“木偶戏”道具。

“目前,施工单位招标工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将开始平整场地,下半年择期开工,计划工期18个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办副主任黄纪凯日前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首先介绍了中国侨史馆建设的最新进展情况。“应该说,中国侨史馆的筹建工作分3个方面在同步进行,即馆舍的建设、展陈大纲的撰写和报批、文物的征集。”

陈嘉庚1960年首倡

黄纪凯说:“建设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倡议,是著名爱国侨领、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于1960年提出的。”

陈嘉庚先生当年首先创议在北京建立全国性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并率先捐出人民币50万元。改革开放后,陈嘉庚先生的这一创议被重新提出来,并得到广大华侨华人的积极响应。上世纪90年代初,建馆议案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批准立项建设,并承诺政府予以部分财政支持,由中国侨联具体负责。

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中国侨史馆正式立项建设。2006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先期安排了拆迁资金。2008年拆迁开始,同年12月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拆迁工作全部完成。2009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中国侨史馆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批复指出,侨史馆建设以国家投资为主,部分资金由侨联自筹,总投资为2.2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家投资为1.9亿元。

据黄纪凯介绍,中国侨史馆馆舍选址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计划建设面积12700平方米。馆舍设计为地上3层,地下2层,楼高18米,建成后用作展览的面积为6000平方米。建筑风格是仿古平房和现代建筑组合而成的院落,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融入周围的传统街区当中。

征集到文物过万件

黄纪凯说:“收藏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文物,展示华侨华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针对侨的特点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国侨史馆的基本功能。”

中国侨史馆的建设得到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捐款捐物,热情支持。据统计,从2005年开始至今,中国侨史馆筹建办已收到捐款超过千万元,捐物过万件,捐献文物人次近千人。

黄纪凯表示,中国侨史馆的建设始终牵动着国内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心。“侨史馆已征集到的文物,都是由华侨华人自愿捐献的。目前,他们的捐献活动仍在继续。可以说,侨史馆是海外侨胞感情认同和感情寄托的平台,是联系海外侨胞的文化窗口。”

对于征集到的文物,黄纪凯如数家珍。“征集到的文物中,有图片、档案文献、书画、实物等,它们充分反映了华侨在各历史时期在海外生活的状况,反映了与当地文化碰撞、冲突以及融合的过程。”

在征集到的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实物当数屋契。这是一件由华侨带到海外的家乡屋契,签约时间是清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这些征集到的文物中,最珍贵的当属孙中山手书“博爱”真迹原件。

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

原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说:“华侨华人为居住国和祖(籍)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贡献良多,谱写了人类迁徙文明的华彩乐章。为了弘扬传统、激励后人,建设中国侨史馆,是广大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夙愿。”

他认为,建设中国侨史馆,对于充分揭示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奋斗历程,弘扬广大侨胞爱国爱乡的民族精神,展示广大侨胞对祖国和世界的重要贡献,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黄纪凯说:“中国侨史馆的定位是国家级的专题馆,由此可见国家对华侨文物保护的重视。”

黄纪凯认为,华侨华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历史遗存,是源于中国、衍生在海外的中华文化遗产,它具有中华文化的母体特征,也有外来文化的合理、积极元素,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去积极地、科学地予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华侨文物的保护工作同其他文物保护工作一样,同样有着时间上的紧迫感。

这也是中国侨联、中国侨界4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推动建设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原因和动力所在。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