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巨作在辽宁省博物馆免费展出

 

昨日起至8月28日(除周一闭馆外),沈阳市民可以免费在辽宁省博物馆欣赏到徐悲鸿的经典画作了。

此次展出汇集了徐悲鸿经典作品81件,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巴人汲水》、《会师东京》、《奔马》等。

昨日的开幕式上,徐悲鸿的遗孀廖静文、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徐悲鸿之孙徐冀等人均到场出席。

徐悲鸿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为卓越的文化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复兴中国画为己任,一生爱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5次下南洋举办筹赈画展,宣传抗日,并将全部售画所得寄回祖国,救济灾民。他在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一代宗师。

本次展出的作品全部来自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展览汇集了徐悲鸿先生生前早中晚各时期作品。

近年来,徐悲鸿的画作在现今的拍卖市场不断创造中国油画的新的世界纪录。

2006年,《愚公移山》拍出了3300万元的惊人高价。

2010年底,徐悲鸿画作《巴人汲水》以3500万元起拍,一分钟内报价突破亿元。经过30余轮竞争,最终以1.7136亿元人民币成交。这个价格不仅刷新徐悲鸿个人作品拍卖纪录,而且还打破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纪录,同时创下中国绘画拍卖成交的世界纪录。

徐悲鸿曾来辽宁慰问

虽然徐悲鸿的作品是首次来辽宁展出,但徐悲鸿曾在抗美援朝时期来过辽宁慰问。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介绍,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徐悲鸿曾经多次义卖他的作品支援前线,还曾经来辽宁慰问志愿军。他的两幅作品至今还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中。

《九方皋》画作简介:这幅画取材于“伯乐相马”的典故。

创作背景:徐悲鸿从这个故事,有感于自己的身世遭际,有感于许多有才学的人不为世人所识,同时亦感怀身世。他借《九方皋》倾吐内心的抑郁,抒发了渴望发掘人才的美好愿望。徐悲鸿曾解释说:“马也如人,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奔马》画作简介:画马是徐悲鸿的“一绝”。徐悲鸿笔下的马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上了他自己的艺术创作与理解,并适当做了夸张的处理。比如马的鼻孔较大,是为了表明肺活量大,有耐力,劲头强;腿较长,蹄子灵活,则表明善于奔跑,运动敏捷。他的奔马驰誉世界,几乎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创作背景:《奔马》创作于1941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相持阶段,徐悲鸿对抗战前景焦虑万分,他连夜创作《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因此,他笔下的这匹骏马身上寄托了对胜利的殷切希望,盼望抗战的将士们勇往直前。

■《巴人汲水》画作简介:是一幅真实记录上世纪三十年代重庆底层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艺术珍品。作品长294厘米、宽仅63厘米,颇显细高。画面描绘了重庆人民一个极为平常的生活场景———汲水。

创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继续任教。他目睹了蜀中百姓的疾苦,挥笔创作了这幅画,对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抱以深切的同情。在画上他题写了一首自作诗:“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

《巴人汲水》一共有两幅,此前拍卖的是第二幅,而本次展出的是第一幅,这两幅几乎一模一样。

《愚公移山》画作简介:徐悲鸿的油画巨作。50年来首次离开徐悲鸿纪念馆赴外展出。作品高213厘米,长462厘米,在构图上突破了中国画的传统理念,以裸体描绘人物,通过刻画人体肌肉的劲健和动势来突出主题。

创作背景: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徐悲鸿为了募集资金以赈济灾民,他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1940年2月,他与圣雄甘地相识,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愚公的影子,随后便创作了《愚公移山》的草稿以及人物写生素描稿30余幅。本次展出的《愚公移山》则是徐悲鸿辗转从新加坡带回的第二稿,这件巨幅作品由于在“文革”时期卷放于潮湿的房间,致使颜色脱落。中法油画专家经过5年的艰难修复,终于使其重见天日。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