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转折 胜利的叩响--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遵义会议会议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遵义会议纪念馆。

湘江河畔,红军山下,贵州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缕缕晨曦,温柔地叩开一栋两层小楼。

往昔,它是城里最高大、最气派的楼宇,显赫而又骄傲,俯视黔北大地;如今,身处繁华都市,淹没于林立高楼,可是,它没有逊色见绌,依旧光芒四射。

高原深处,谁曾想到,这栋小楼会闻名于世。青砖为证,青石板为证,正是这栋小楼记录了中国革命一段惊心动魄的转折史。

76年前,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在这栋小楼里召开了一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这次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濒临绝境

穿越闹市,走过水泥路,踏上光滑的青石板,清幽处抬头仰望,映入眼帘的,是黑底贴金的“遵义会议会址”大木匾。

六个大字熠熠生辉,庄严肃穆。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费侃如说,全国诸多革命旧址中,能够获毛泽东手书址名的,只此一处,木匾至今已悬挂47年。

步入大门,观小楼、看桌椅、阅展品,历史的画卷,一幕一幕在眼前展开,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个个历史事件,诉说着,中国革命史上一部无与伦比的“长征史”,虽然悲壮,虽然艰难,但是造就了神奇;诉说着,偏居西南一隅的遵义,为何能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长征之初,面对敌人的重兵,博古、李德一筹莫展,只是单纯地防御,战略战术上硬攻硬打,导致中央红军遭遇自出发以来的最惨烈一战——湘江战役,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危机时刻,是按照博古、李德之意,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依原定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还是遵循毛泽东的建议,立即转向西,到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党和红军面临着生死抉择。

神圣抉择

96岁的老人王道金,是长征亲历者,现居住在遵义城,遵义会议纪念馆是老人常来也最爱来的一个地方。老人说,“漫漫长征路,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折磨,身体之苦算不上什么,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长征开始时军事上错误的指挥。”

不过,长征路上,有一人更为痛苦,备受煎熬。老人说,那就是毛主席,他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却不被接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红军一步一步走入绝境。而且,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迭次失利,广大干部、战士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也逐渐产生不满和怀疑。

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历史呼唤“遵义会议”。

1935年1月7日,红军甩开“追剿军”后,攻克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进城后红军设营队看中柏公馆的房间宽大、集中,便于警卫,就把总司令部机关设在这里。

在这栋小楼里,在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新生,走向独立自主,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形成高度共识,明确回答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其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陈松说,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意义极为深远,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走向胜利

“各位游客,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展开机动灵活的运动战,用小米加步枪不断击败飞机加大炮,扭转乾坤,改变被动,走向胜利。”

站在遵义会议陈列馆模拟沙盘前,会址讲解员挥舞着手中的小木棒,神采飞扬地解说着,游客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威逼贵阳,直插云南,巧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冲过一道又一道险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遵义市委党校教授尹瑞华说,遵义会议表现出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举旗帜、坚定信念,独立自主、敢闯善干,民主团结、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即使在今天,依然富有时代内涵,应该世代继承和发扬。

看着“遵义会议会址”大木匾,遵义市民李俊陷入深思,面对无数极端恶劣的艰难条件,共产党人靠什么指明方向,战胜艰难,最终走向胜利?最关键的是有理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信仰,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是对党能够领导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会议书写历史,会址记录精神。傍晚,遵义会议会址渐渐安静下来。“丁零零……”随着清脆的铃声,会址旁,文化小学的孩子们欢快地涌出校门,走在先辈走过的小道上……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