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墨香雅韵犹存如初 120把名家成扇亮相扇博物馆

于非闇《牵牛花图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于非闇《牵牛花图扇》

在古代,扇子是风雅之物,比如“羽扇纶巾”的周瑜,风度儒雅。而明清民国时代,商贾文人夏秋之际,人手一把扇子,以精致新奇为荣。文人商贾初次见面,手持的折扇往往是重要道具,打量一下对手什么档次,人品身价如何,亦能看出一二。

大家也将有眼福了。中国扇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澄怀博雅孤山南麓的民国风”扇面精品展,明起开展,一直持续到10月8日。将展出120把民国成扇,每一把扇后面都有故事,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中国扇博物馆一饱眼福。

名家成扇首次亮相扇博物馆

这次展览是以民国为主线的成扇展览,展出的民国名家扇,都是朋友间的馈赠,一直深藏于主人的书香府第之中,从未流转于世间,一共有120把。收藏这些扇子的浙江省博物馆,也从未对外展出过这些扇子。

走进二楼展厅,高时显的《墨梅扇》、于非闇的《牵牛花图扇》、潘天寿的《山水图扇》、沙孟海的《楷书扇》……一把把民国成扇真品,让人眼花缭乱,辗转间,当年墨香雅韵犹存如初。

有些扇子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扇面的夹层里面有张子元、舒莲记等字样,这些都是民国时期比较有名的扇庄。“舒莲记和张子元,在当时比王星记的名气大,后来渐渐没落,只有王星记一直到现在。”中国扇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査永玲说。

她介绍说,民国时期,扇庄有很大的发展,这次展览展出的扇子有浙省惠和泰、浙省舒莲记、杭省张子元、杭省王星记、杭省仁鑫翔、杭省惠和鑫、杭省王星斋、上海西泠印社、上海荣宝斋、上海朵云轩、上海朵云轩静记、上海戏鸿堂、上海宣和印社、京都荣宝斋、京都清秘阁、金陵普萬聚号、金陵周全盛号、琴川大吉楼、九华堂宝记等,而且扇面质量上乘。

“扇庄的标记,一般都隐秘在靠近扇骨大边的扇面夹层中,既不影响扇面的外观,又带有扇庄独特的记号。”她领记者看了潘天寿的《烟水苍茫图扇》。“扇骨是红木的,民国扇骨最多的是竹子,像潇湘竹、棕竹。”

每把扇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民国时期的扇面书画,除了职业书画家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学者,他们在扇面上写作,只是作为一种消遣,一种性情的陶冶,一种友情的传递。因此,他们的书画往往更多的是抒发闲情逸趣,具有较明显的个性。金石彝器、砖瓦铭文、印章拓片皆能入扇,体现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这些扇子多半是朋友间祝寿、结婚等喜事送的,每一把扇子后面都有一个故事,大家可以根据扇面上的字或画去猜想下当时送扇的情景。

在展厅转了圈,发现邵裴子的人缘特别好。这位前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收到不少赠送的扇子,有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送的《篆书李义山春日寄怀诗扇》,棕竹扇骨;有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原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71岁时画的《仿白阳意境图扇》;还有余绍宋、陈汉第等文人学者送的各种扇子。

而沈慈护的人缘也不甘落后,五十大寿时,吴昌硕幼子吴东迈送了一把《寿桃图扇》,画风颇有吴昌硕的风范。另外,也有不少其他大家赠送的扇子。

沙孟海的一幅《楷书扇》,还是年轻时候的作品,“年轻时候功力就很深了,真是不错的一幅作品。”査永玲称赞说。

现场有不少互动活动

展览现场,西泠印社拓片大师将教授学生如何制作简易拓片工具,如何进行拓片工序。根据拓印难度分为小学生专场和中学生专场。小学生拓印树叶、钱币、纪念币、钥匙、队徽、校徽等简单的物件,并发挥想象,在家中寻找有凹凸花纹的物品带到现场进行试验,最后用所有拓印出的图像组成一幅画面。

中学生可自己动手在橡皮等物品上雕刻一幅画面,再进行拓印,同时感受雕刻艺术与拓印艺术的奥妙。

另外,大家可以边参观,边带着“题卡”,带着问题去深入参观,答对一定数目即可换取相应的精致书签。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解读精品扇面释文活动,即观众挑选喜欢的扇面上的文字进行翻译,参与比赛,接受观众投票,票数最高者获得每周最佳释文,荣获精美图册一本。

以本次展览名称“澄怀博雅孤山南麓的民国风”为题,请观众出下句对联,接受其他观众投票,票数最高者,将获得精美图册。

展览时间:2011年7月8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拱墅区小河路450号,中国扇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前台咨询:0571-88197518

交通指南:公交,70、61、63路在登云路小河路口下车,沿小河路向北行约600米;K1路车在小河路登云路口站下车,沿小河路向北行约500米;129路、79路在拱宸桥西下车,即能看到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的广场。

坐运河水上巴士、艚舫在拱宸桥码头下,翻过拱宸桥到桥弄街。

自驾车,从莫干山路进入小河路,或由上塘路拐至登云桥,翻过桥后进入小河路往北约500米。

停车信息:中国扇博物馆停车场地上、地下共有60个停车位。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