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博物馆战国文物展 免费开放

战国战衣啥模样 三峡博物馆免费看(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三峡博物馆,市民参观战国时期的“甲胄”。本组图片记者 邹飞 摄
战国战衣啥模样 三峡博物馆免费看(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编钟
战国战衣啥模样 三峡博物馆免费看(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市民参观展出的器物

昨日,大型文物展“凤舞楚天-湖北省九连墩战国墓地出土文物展”在三峡博物馆开始展出,将持续3个月,市民可免费欣赏到上百件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有2000多年前的编钟,还有当时的战衣“甲胄”。

战国“甲胄”全套亮相

此次展览分为“金石之音”、“青铜华章”、“髹红漆彩”、“金戈铁马”、“璞玉之美”五个板块,展期三个月,展出文物有青铜器、漆木器、玉器等共计118件(组),从礼、乐、兵、文、生五个方面再现了楚文化的辉煌,这些文物全部出自湖北著名的九连墩楚墓。

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火纷纷,那时的战甲是怎样的?昨日,战国时期的甲胄也“重装”亮相。据介绍,甲胄是防御性兵器,身上穿的叫甲,头上戴的叫胄。这次展出的一组甲胄共2套,甲长97厘米,肩宽40厘米,下摆周长170厘米,用皮革制作。

这些甲胄出土时多为残片状,经磨压、髹漆等多道工序再以丝带编缀而成,最终还原为全套可穿的甲胄。据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说,在战国时期,一件好的甲胄需要几十副模具才能编制成功。甲胄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地打击。

最早木质漆鉴可梳妆

昨日展出了全国首个木质漆鉴“龙耳漆云壶”,这是在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一只小巧的壶,装上水,变成了的“原生态”的镜子。专家说,在古代,人们常用“鉴”用于梳妆打扮,也用于沐浴、祭祀等场合。

这次展出的“龙耳漆云壶”是全国文物中首个木质材料的漆鉴。据介绍,我国是首个使用天然漆的国家,“龙耳漆云壶”中的髹饰都是来自于纯天然的漆,不同于现今的化学漆,天然漆涂在物品上后能产生一种氧化膜,不容易腐蚀,因此古人常用漆器作为盛水和酒的工具。

“漆器是楚文物中最具特色的器物,它富有想象力的造型与图案反映了楚人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品位。”工作人员说。

楚墓最大鼎残留牛骨

一口高71.5厘米的大鼎,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一件楚国青铜器。镬鼎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饮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煮牲肉的烹食器。据了解,这只镬鼎出土时,鼎内还残有牛骨。该墓墓主是战国末年楚国大夫级贵族,所以这件镬鼎也是“重量级”的。

此外,记者还看到了当时的“腌菜缸”、“调味盒”铜方盖豆,以及用来冰酒所用的青铜器“冰箱”铜方鉴缶,可见楚国人很会享受生活。

战国编钟还能发出乐音

此次展出了一套34件的青铜器编钟,整套编钟分上下两层悬挂,下层甬钟一组12件;上层钮钟分为二组各11件。专家介绍说,古代称编钟、编磬演奏的音乐为“金石之乐”,用于贵族礼仪场合、是身份等级的象征,这套编钟虽然是作为随葬品,但至今保存完好,还能发出乐音,让人叹为观止。

据悉,编钟与编磬在乐制中地位最为重要,其数量与悬挂方式有着严格的规定,称为乐悬制度。一般天子四面悬挂,诸候三面悬挂,大夫两面悬挂,士一面悬挂。由此可见这套编钟符合墓主人大夫身份。

揭秘

两千多年前的文物为啥保存完整?

据湖北省博物馆专家说,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在于展品都是九连墩一、二号墓的精品,且无论是玉器、青铜器、兵器都保存得非常完整。两千多年前的文物保存完好得益于墓地坑深加上地下水高、密闭性非常好这三个条件。观众可以充分领略战国时期楚文化逆江而上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专家表示,楚文化是我国青铜时代南方的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此次展出的器物中,比如鼎等用品都对巴文化产生了影响。

链接

九连墩楚墓墓主均为大夫级别

九连墩墓地位于湖北枣阳吴店镇东赵湖村与兴隆镇乌金村。2002年9月,湖北省考古专家对九连墩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专家考证,这两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300年前后,墓主均为大夫级别,属于夫妻异穴合葬墓。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