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土著毛利文化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利文化非常重视玉石之美,其中以人形颈饰最为著名。

上海博物馆展厅门口摆着一座大型的木雕,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的馆长辛姆拉·保罗特别向记者介绍说木雕大门上的题材来自毛利神话中新西兰的起源故事。根据传说,水怪剖提姆绑架了人类女子娲泰琪,在其丈夫塔玛胡阿的追赶下逃至南岛,在那里把娲泰琪变成了玉石。这座大门是塔胡族和普希族雕刻大师詹姆斯·约克特地为本次展览制作的。按照毛利人宇宙观,木雕大门之内即成毛利之域。

新西兰土著毛利文化大展“毛利人的世界”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展览将持续至11月。此次展览以整个新西兰最大的毛利部落——南岛的塔胡部落——为中心展开,分为“长白云之乡的毛利族”、“西方文明的介入”、“塔胡人:南岛的毛利部落”、“木器”、“石器”、“玉器”、“编织物”、“骨器”和“当代毛利艺术”等10个部分,332件/组的展品将毛利人日常的狩猎、捕钓、编织、雕刻技艺,以及和他们生活休戚相关的神圣仪式直观地演绎给观众。

进入展厅,迎面是一块绿褐色夹着白色条纹的的玉石,这块“生命石”将在接下来的3个半月守护着这方展厅。说明牌上邀请每一位参观者触摸这块石头,以体温温热它的冰凉玉质,同时体验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记者摸了一下,确实很荫凉。

毛利人没有文字,依靠丰富的口述文化传统,毛利人的族谱世系可追溯20多代,一些毛利老人至今仍记得祖先迁移时乘坐船只的名称,以及各船首领、祭司和舵手的名字。作为当地的世居民族,历史上的毛利人并不以“毛利”自称,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来到新西兰后,当地原住民为了区别自己和欧洲人才以这个名字自居,在毛利语中“毛利”是“普通人”的意思。

在毛利文化中,每种岩石都有各自的起源故事,人们根据这些故事,将不同的石料分别用来制作工具、饰品和武器。矿产中最著名的是新西兰玉,新西兰玉密度高,硬度大,刃部又不易磨损,是制作锛和凿子等工具的理想材料;它的珍贵性和稀缺性又使之成为制作特权阶级才能持有的礼仪用钺和玉扁棍的必选材料。玉石之美也在各种吊坠和其他饰品中得以展现,其中以人形颈饰最为著名。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介绍说能把这个展览引进经过几任馆长的努力,直到2009年上博在新西兰举行“帝王之龙:上海博物馆珍藏展”,上海博物馆才和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谈妥,他希望中国观众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上博副馆长陈克伦特别指出了毛利人和中国人的渊源:两大文明都有玉崇拜,春秋时期的越国的石锛、断发文身的图样和毛利人的非常相似,毛利人和中国台湾人的DNA非常接近。鉴于公元前300多年越人在被楚人灭国之后渡船而去不知所终,七八百年前毛利人来到新西兰,陈克伦认为这之间有相关性,因此毛利人展览此次来沪可以称作“故土重游”。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