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博物馆大有可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为了在全社会营造普及国情国策、珍惜国土资源的良好氛围,国土资源的文化事业也一直在努力建设中,其中包括成立博物馆。

2009年,国土资源部命名了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科技场馆类就有23个,河南、湖南、广西、新疆、青海、山东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以“国土资源”或“地质矿产”为名的博物馆,另外一些地质公园内也设有博物馆。

而当下,有一些地方国土资源或地质博物馆却遭遇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如东部某地的地质博物馆出现一整天都没有参观者的情况,西部某地的国土资源博物馆遇到零散参观者,则不打开馆内设备。

建设一个博物馆国家要花不少钱,馆内的声光电等高科技设备花费也不低。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大多数的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少数收费也只是象征性的。而博物馆的展览更新、设备运转维护管理等 也需要长期的投入。国家投入那么大建设的博物馆,如果参观的人很少,利用率很低,同样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很多博物馆做了不少的努力,如定期接待大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举办“土地日”、“地球日”科普宣传周互动等。但是,作为一个服务社会公共文化的单位,有必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发掘更大的潜力。

参观人数少、影响有限,是行业性质博物馆自身的局限,但这恰恰反映了国土资源博物馆有发展的潜质。作为宣传普及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的重要园地,我们的博物馆应该更主动地面向群众,宣传群众,扩大社会影响力。努力探索更人性化的服务,如运用发达的网络资源,开通官方网站和微博,及时更新信息,与网民交流互动;利用国土资源文化优势,举办贴近展览内容或专题国土资源征文、书画、摄影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文化活动。我们相信,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国土资源博物馆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