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民间抗战博物馆新址落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美国旅游团的团员对宋师傅的藏品非常感兴趣 记者 杨帆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博物馆里收藏的二战时期军衔、军章等物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馆一角

“大大的博物馆,你也去,他也去,大家都去,很一般,没有味道。昆明这家民间博物馆,小小的很有味道,故事很精彩!”

昨日(1日),来自美国加州、由36位历史学者和飞虎队老兵后人组成的旅行团,参观了昆明“华美抗战军品博物馆”,旅行团成员、研究亚洲历史的美国博士雪莉,高度评价这一民办博物馆“有味”。

“华美抗战军品博物馆”于2009年7月,由昆明市文化局挂牌。馆址原在大板桥金殿后山,被称为“藏在山中的博物馆”。为让更多的人看见馆藏内容,博物馆搬下山落地昆明主城新螺蛳湾国贸商城旁彩云路边的亚洲花都展区。

昨天,也是华美博物馆新址落成开馆的首日,酷爱抗战军品收藏的馆长宋向东,亲自为第一个来访的外国旅行团作精彩讲解。

“飞虎”由来:云南百姓叫出来的名号

“为什么飞机上画着的是鲨鱼牙齿,飞机头也是鲨鱼造型,却被称为飞虎(Flying Tigers)呢?”不光是雪莉等人有着这一疑问,就是中国历史书籍中也从未交代过“飞虎”之名的来历。

宋向东收藏着两枚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金属队徽,两枚队徽上张着翅膀的老虎形象分外威风。宋向东说,飞虎战机最先是鲨鱼造型,但云南老百姓不熟悉鲨鱼,以为那是老虎牙齿,打了胜仗后,都说是飞虎队打了胜仗。这就是飞虎队的来历,是云南老百姓叫出来的。

后来,迪斯尼公司设计了飞虎的造型,这就是飞虎队队徽。

飞虎队成立时名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后来并入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时,正式启用飞虎队队徽,也就是宋向东收藏的这种队徽。

驼峰航线:最悲壮的航线

宋向东的博物馆里,挂着一张运输机飞行在驼峰航线上的老照片,下边有一排中文:“世界上最悲壮的航线——驼峰航线”,让美国游客感慨不已。

宋向东这样描述“最悲壮的航线”:滇缅公路中断后,中美双方开辟的驼峰航线,成为中国唯一的来自国外的补给线。因为要飞越海拔4500米上至7000米的连绵山峰,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而前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

“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著名的‘铝谷’——驼峰航线!”

雪莉和她的美国朋友们都深有感触,“这条航线死了这么多人,明知飞在航线上无异于自杀,但美国人还有中国人一起,都冒死在飞,他们“很雄”!

石头文物:见证最艰难的岁月

一位美国朋友看着满院子石磨、石槽、石缸,不解地问为什么宋向东的抗战博物馆,要收集那么多的民间石头制品。

据宋向东介绍,他的三个石头宝贝,都与抗战有关。一个是修嵩明机场时用过的石碾子。抗战时期的云南,共修建了52个小型机场,全部是手工修筑的机场跑道,都是人海战术和大石碾上阵。2004年,云南就曾向美国捐赠了一个象征中美友谊的石碾子,重3800公斤,直径140厘米。

第二个石头宝贝是一把练武用的石锁,上边刻着“振武抗日”四个字。

第三个宝贝是一个石缸。这个石缸正面写着“民国二十四年亲家制赠”,左边写着“注水池也须注水吃”,右边刻着“有石缸还有时乾”。宋向东说,民国二十四年,正好是1945年抗战胜利那年,这是抗战那年的纪念。

宋向东由收集抗战石头工具,而延伸兴趣,收集民间石头制品并交易,以此贴补博物馆的开支。

美国游客盛赞不虚此行

不少昆明人都不知道昆明有这样一家博物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怎么会找得到?

据西安导游芦伟介绍,旅行团其实是自发组织的,团长辛地是研究亚洲历史的学者,目前在美国加州Santa Cruz城市大学任教,也是雪莉的同事。辛地在报纸上刊登了一条小小的启事,发起中国北京——西宁——拉萨——昆明——香港之旅,其中昆明除了到石林外,专门要求导游要找一家民间办的抗战博物馆。

芦伟上网查到了宋向东开办的这一博物馆,旅游团专门挤出半天时间前来参观。

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抗战时期美国人留在云南的物品,包括子弹夹、钢盔、刀具、油桶、餐具刀叉、铁箱等。宋向东介绍,1944年,美国在云南驻军最多时达5万多人,遗留了大量的战争和生活物品。

旅行团中的大卫和芭芭拉的叔叔都曾是飞虎队员。芭芭拉说,叔叔从中国返回后,对这段参战经历守口如瓶,她也未能了解这段历史。通过这个小博物馆,仿佛能感受到叔叔飞行作战的这一段经历。

雪莉说,旅行团的成员都认为不虚此行,这样的民间小博物馆,给人浓郁的现场气氛。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