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梁:使沈阳故宫从“皇家禁地”转化为博物馆

清末民初的沈阳政坛和学界,提起“满洲名士”金梁(金息侯),几乎无人不知。而他最有意义的一段佳话,就是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终于夙愿得偿,使沈阳故宫从“皇家禁地”转化为一座著名的博物馆。

美国学者曾对其颇感兴趣

金梁其实并不姓金。出身于满族望族瓜尔佳氏的他,如按后代的冠姓习俗,应该姓“关”。其祖籍虽在苏完地方(今属吉林省安图县),但“从龙入关”后,其家族属江南驻防八旗。

1878年,金梁出生于杭州旗营,不仅自幼饱读诗书,而且十分关心时事,20岁前曾在旗营创办阅报社、同学会,并且多次上书直言时弊,甚至越级直接向皇帝上万言书建议推行新政。

金梁27岁时考中进士,同年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进士馆就学,并任该校提调(管理一般行政事务),后来金梁称自己曾“入主北京大学”,即指此事。

清帝逊位后他仍颇为活跃,在东北既担任政务厅长等要职,也兼作张作霖幕僚和张学良少年时的老师,并经常上书大总统或逊帝溥仪建言献策。之后,他又赴北京任逊清皇室内务府总管,跻身御前近臣之列,还是“清史馆”主纂者之一。此外,他擅长以行草笔法书写钟鼎文,人称一绝。连一些外国人也对这位“名士”颇有兴趣。199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学者,曾出版名为《孤军》的清史研究专著,书中的主角就是金梁。

首倡在盛京故宫创建“博览馆”

金梁初次来东北是在1908年,朝廷任命他为“奉天旗务处总办”,主持办理“八旗生计”事务,同时兼负管理盛京宫殿之责。

当时沈阳故宫是皇家三大宝库之一,收藏各类宫廷文物、图籍20余万件(册)。金梁是文人出身,对这些外界无缘得见的内府珍藏自然十分看重,莅任后除自己抽空研究整理外,还利用库房闲置空间,挑选精品布置成小型展览,以便特许入宫的中外要人观览品鉴。但他仍觉意犹未尽,再举新议。当时正值西风东渐,中国悄然兴起创建博物馆的风气,金梁作为新潮人士,很想利用沈阳故宫的有利条件作一番尝试。

1910年8月,由他起草奏折,以东三省总督锡良的名义上奏朝廷,援引西方各国成例,请求在盛京故宫创建“皇室博览馆”。如果此项建议得以实施,这将是中国第一座公立博物馆。可惜其生不逢时,当时清王朝已是气息奄奄,无暇顾及此事,金梁也只得作罢。

虽然如此,他对兴办皇室博物馆仍雄心未泯。数年后他在逊清小朝廷任职时,又曾上疏溥仪提及此事,并建议在北京故宫建立这种“博览馆”,但结果仍是未被采纳。

沈阳故宫以“东三省博物馆”示人

1925年溥仪被逐出宫后,北京于当年成立“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也面临如何使用的选择。

翌年冬,奉天省也决定利用旧皇宫筹办“东三省博物馆”,但两年过去了,筹办工作少有起色,难以达到开放要求。1928年冬,省政府决定对筹办机构进行改组,改换合适人选主持此项工作。于是,当时赋闲的“故宫潮人”金梁成为首选对象。

省长翟文选亲致辞聘书请其出任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此时金梁虽年过半百,但仍精力旺盛,壮心犹存,得偿夙愿,何乐而不为?于是欣然就任。

当时沈阳故宫已非清代盛时景象,除建筑残破外,对筹办博物馆最为不利的是原藏文物中的十余万件,已于1914年被运往北京“古物陈列所”,所剩者非但不及百分之一,而且除书籍档案外精品无多,难敷陈列之用。好在金梁清末即在此供职,对藏品了若指掌,整理文物更是轻车熟路。于是,他从清理剩余清宫旧藏入手,制订点查、修理、陈列、开放、编审、调查等程序,用时数月,将百余件展品于崇政殿、清宁宫等6个展室中布置停当。

1929年4月,已有300年历史的沈阳故宫,第一次以社会公益机构“东三省博物馆”的新面貌对公众开放,在帝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年代里,重新具有其存在价值。顺利实现这一巨大转变,为其作出重要贡献的金梁功不可没。

博物馆正式开放后,为继续提高展览质量和社会效益,金梁仍多方设法,不懈努力。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沈阳故宫中路十余座古建筑全部辟为陈列室开放。

据统计,在开馆一年零两个月时,就已接待观众七万多人次(当时博物馆只在节假日开放)。若不是“九一八事变”,金梁仍会在他倾心热爱的博物馆里有更大的作为。

日军占领沈阳后,金梁默默离开了倾注他大量心血的沈阳故宫,85岁时于北京病逝。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