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博物馆:为中国变革留影

近日,广州首家农民工博物馆宣告开建,并计划于明年8月底之前建成开馆。

博物馆很多,但农民工博物馆在国内少见。

“这是一个好消息。这一构想体现了博物馆的多元化,突破了常规博物馆的格局,使人耳目一新。”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如是表示。

保留一个“城中村”

建设农民工博物馆的动议来自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今年6月,汪洋在意大利进行文化建设考察时提出,广州可选择保留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以留下城市快速发展的印记。他建议研究并建立一个农民工博物馆,集中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工的生产生活发展状况及其对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广州市“三旧”(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改造工作办公室表示,建设农民工博物馆,更重要的是试图探索一种“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即不大拆大建,尽量保留原有风貌,通过综合整治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改善村居环境。

“它还将完整地反映白云区乃至广州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的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农民工博物馆落户地、广州市白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李象益则表示,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展示的,不仅是广东改革开放前沿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也是整个中国时代变革的缩影。

“农民工博物馆建设"城中村"的实践,不仅体现出一种城市文化,也将成为城市名片,是城市窗口的鲜活体现。”李象益说。

西方生态博物馆结合中国社会变迁内涵

李象益认为,农民工博物馆的构想是在努力保护“城中村”原有景观的前提下,对建筑进行综合整治的一种探索,是遗传保护理念的新突破。

从本质上说,农民工博物馆属于旧址博物馆。不过,李象益认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遗址博物馆,因为大部分遗址博物馆已不能反映历史的客观原貌,而农民工博物馆很好地保护了周围环境,因而具有生态博物馆的特征。

李象益认为,正如世博会把中国馆这一旧址保存下来,建成中国当代艺术馆的理念一样,农民工博物馆的创建对遗产保护理念又有新的发展。

如何建设“城中村”是当前关注的新课题。李象益认为,农民工博物馆在深层次上作了回答。它不是欧洲原汁原味的保护生态环境意义上的生态博物馆,而是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保护历史、传承历史的新模式,这是西方生态博物馆加上中国快速发展社会变迁内涵的新样板。

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强国新模式

李象益认为,建设农民工博物馆是实践“文化强国”战略在博物馆和城市建设上的一种有价值的探索与实践。

他认为,农民工博物馆所体现出的“不仅是对农民工自身实践的肯定,也成为时代潮流的客观辉映”。

李象益评价说,农民工博物馆的建设,无论从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城市建设上,还是对博物馆的创新发展,都具有典型的样板示范意义。

“我们需要在深层理念上拓展这种创新,而不是像过去在许多大城市里所做的简单的"图新弃旧",也不是简单的重复建设。”李象益说,实践“文化强国”应该像创意农民工博物馆一样,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的新模式、新路子,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国人更加了解自己。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