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来自何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很值得探讨,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怎样来避免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差距的扩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怎样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之中。今天我们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博物馆的发展,这个“服务”应该在原来的意义上深化一步:要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当中。同时,通过我们的服务和事业的发展,要促进人际的文化交流,提高市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化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了以上这些理念,即便我们还是谈具体的服务问题、服务措施、服务途径,实际已涉及到观念的更新和运营基础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边界的确认、文化品牌的养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投入机制的改善、公共文化政策的配套等等。
养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是中国进一步发展、崛起的文化准备。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激励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反映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历史应该敬畏,不能随意剪辑;文化贵在成长,不能轻视积累;“动静”伴随节奏,不能刻意“制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自己应有的文化立场、文化尊严、文化权宜、文化力量、文化情怀与文化智慧。
上海博物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重要的文化窗口和艺术殿堂,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历史文脉与辉煌业绩,播扬着城市文化的民族精神与人文风采,同时也融入了上海几代文博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与悉心养育的“精、气、神”。上海博物馆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又担负着沟通南北和融会东西的文化使命。上海博物馆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从陈毅市长提写馆名、南京西路原址的艰难创业,到河南南路旧馆的卧薪尝胆、锐意变革;从人民广场新馆的顺利建成到以“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为标志的系列大展和几次国际研讨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这每一个飞跃都记载了上海博物馆视自己为城市公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生命体,托起民族文化的辉煌,进行中华文明的传承,解读历史,净化心灵,播扬先进文化,守望精神家园。上海博物馆新馆已走过十多个春秋。十多年来,上海博物馆以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创意无限的文化情怀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情怀,显示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进一步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国际化、创新化与和谐化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培养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塑造城市文化魂魄作出了积极努力。
博物馆文化以其民族凝聚力,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物馆文化以其历史穿透力,演绎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岁月坦诚;博物馆文化以其文化渗透力,寻觅着中华文明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博物馆文化以其艺术感染力,守望着精神家园的世代传承、人文自豪;博物馆文化以其全球影响力,促进着世界文明的文化对话、智慧养育。我们记得“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博物馆落下帷幕的那个夜晚。在上海博物馆的50年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展览把闭馆时间定在子夜,让最后一批观众在迎接晨曦时离开,而气氛比开幕式还隆重热烈。在办展的三四十天间,每天凌晨,摄氏零下五度,在严寒中开始形成队伍,直至早上开馆。进馆后,在两个展厅前依然排起长队。在二楼展厅的《清明上河图》前,一排就是几个小时。《解放日报》为之刊登长篇通讯《长队优美——<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告诉》,记者的文字是客观的,又是深刻的:“不是计划时期抢购凭票商品,不是春运高峰苦候返乡车票,不是房产旺市竞买火爆楼盘。前所未有的长队,史无前例的人潮——上海排队看书画。……一座城市里的这样一支´´´´长队´´´´,已经远远超越了业界观摩的意义。这是一座城市的朝圣。如果不是因为虔诚,华发老人怎能在零摄氏度中伫立;如果不是因为真挚,花季学子怎能在寒风中守望;如果不是因为景仰,背着双肩包的欧美教授怎能一出机场就奔进了这支队列。……看一次书画展要排5小时的长队,奢侈了吗?不值得吗?5个小时排队,何尝不是5个小时情绪酝酿;5个小时等待,何尝不是5个小时心境净化。珍绝永远是稀缺的,排队也将是必然的。一座崇尚精品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样的长队是必须的、优美的,是最动人的城市风景线。”很快,上海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试验本)、上海七年级中学语文课本(试验本)分别选了有关这次国宝展的文章《百代法书》和《上博今日无眠》。“文化热浪”席卷了申城,新世纪的上海完成了一次颇具辐射力的“文化轰动”。这个“国宝展”,打动人的不仅仅是72件顶尖水平的国宝,还有伴随“国宝展”而呈现的民族凝聚力,它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展览,为何会形成一次“文化轰动”?因为这次世纪大展是国之瑰宝的集中亮相,晋唐宋元的盛大巡礼,千年遗珍的隆重检阅,书画艺苑的旷世览读。这一展览所带来的“文化轰动”为什么经久不衰?因为这是民族凝聚力的坦诚聚集,文化能量的整体释放,文化盛事的有效组织,文化关怀的良性循环。这一展览明示: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具民族凝聚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书画、民族文化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1世纪的后辈们仍以华夏儿女的名义播扬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博物馆文化的第一种力量是民族凝聚力,在“国宝展”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力量是浓烈的、炽盛的、自觉的、令人终身难忘的。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