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纪行:北川妇女学羌绣 灾后谋生有新路

地震一周年前夕,在北川县擂鼓镇的板房区,四十三岁的羌族妇女李银群和儿媳坐在门口专心地刺绣,这是当地独具特色的羌绣。

李银群正在绣的是一幅富贵牡丹,已经绣了三四天,还需一两天才能完工,她儿媳正在绣一面带羌字的锦旗,准备送给援建他们的山东建设者,这种带字的难绣得多,要差不多十天,儿媳边说边起身向记者展示,这种锦旗一幅能挣一百二十块,那种牡丹一幅五十。

粗略估算,靠刺绣她们每人每月能有四五百元的收入,地震了之后没有什么事做,绣点嘛,一天有个十多块钱,总比在家闲着好。李银群语气中带着一丝宽慰,但家里主要经济来源还是要依靠她丈夫做木匠活,一月大约有两千元,除去供养大女儿读大学的开销,家里仅够勉强维持。

在擂鼓镇胜利村,像李银群这样在震后靠刺羌绣为生的妇女有一百多人。因为地震导致大量耕地被损毁,一直靠种地为生的农民丧失了生存之本,当地政府确立了从单一农业型经济向羌文化旅游转型的发展方向。从去年十一月起,由当地政府出资,先后组织了两次共两个月的培训,让一百多位农村妇女多了一门技能,也多了一条谋生之路。

此外胜利村还新建了一家羌绣服装厂,该厂集制作加工和门市销售于一身,坐落在擂鼓镇板房区热闹的街边,也正好位于李银群居住板房前面,形成独特的前店后厂格局。服装厂内,几位妇女正在缝纫机前制作羌族服装,周围墙上挂满各式羌绣、羌服。

这件多少钱?记者指着刚刚在李银群那里看到的富贵牡丹,一位负责人回答:零售价三百八十元。现在,服装厂会定期将设计好的订单分发下去,绣好后再交回羌绣厂集中销售,按件数领工钱。

手脚快的一个月能挣到一千多块钱。胜利村副书记席珍望对记者说,虽然这些绣品产量有限,销售也主要依靠援建方和媒体协助,但不管怎样,这为当地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找到了一条自食其力的谋生之路,

目前这些羌绣还没有固定品牌,只在饰品上绣着北川县擂鼓镇胜利村字样。席珍望说,今后可能就以胜利村做品牌,也考虑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打开销路,希望不仅是全中国人民喜欢,也可以向世界介绍独特的羌族文化。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