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关昕:民俗文化的断层在于仪式的缺失

文物网讯 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中国文物网采访了北京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关昕,他为我们浅谈了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对于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文物网:我们都从一些文献记载上或者是一些专家曾经做过的学术文章或者是著作里面都提到说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的说法,有纪念邬子虚的说法,有教育曹娥的说法。
关昕:你刚才说的都是端午节人们的纪念意义,其实最原本的意义不是纪念意义,而是从民间的季节转换,他要保健、驱瘟,辟邪,保健性强一点的意义,这需要去在这个季节加强人的自我保护,所以它通过很多方面。包括吃粽子也是取阴阳相果这么一个形式,包括五色五行。包括全国各地都是,包括北京来讲,老北京问端午节干什么,他不会说纪念屈原的。他肯定还是说吃粽子,五毒饼,把五毒吃了,其实都是各种方法,都是一个意思。包括老北京要吃五毒饼,还有要挂天狮像(音),帖神福,包括小孩要穿虎衣带虎帽,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包括袋戴五彩丝,挂香包,还有门要插艾蒿,所有都指向一个,就是驱邪求吉,只不过后来越来越淡了,人们边缘娱乐化了。而且后来可能南方,六朝以来的纪念屈原的逐渐上升,所以现在很多人端午节一想端午节第一是粽子,第二是屈原。其实这也对,因为节日本来就是在不同的变化,你学考古或者我学历史都能知道,历史本来就是不断的在演变,他没有一个东西是变成不居的,节日本身它也是,你说六朝的端午节和清代端午节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他好多习俗也没有了,他好多习俗也生出来了。到现在也是这样,好多习俗没有了,他也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人们的认识局限性,现在再问端午节,得辟邪什么的,能这么说吗?肯定不是。
但是你得看转化,有一些民俗学家说端午节的转化意义,辟邪求吉,人们可能不信迷信了,贴出神福,但是这个季节转换的时候的确要关爱生命,保健,加强保健意识,这对。而且你看看五色丝,包括很多节俗都有神秘的保有或者驱邪的意义在。后来都变了,尤其是清代,到明清以来都变成饰品。这其实就是生活的艺术化吗,你想想端午节家里面挂一个五色丝,或者自己拴一个小葫芦,然后再挂一个香包,其实也挺好的,车里挂个香包,你说节日到了吗,也到了,让你觉得神清气爽,而且家里布置一下,美观一下,这也是他的含义,生活艺术化。
第三个就是屈原,因为屈原虽然后生,但是影响特别大,他把一个节日,真正你能称之为爱国主义节日就是端午,这个时候人文纪念意义,在后世的影响更加巨大。所以你看很多端午节的纪念活动,纪念屈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一环,包括很多汉福主义者,包括国学爱国者,他也说端午节活动,朗诵诗,屈原的诗篇肯定是一环。我觉得应该说这也挺好的,尤其在现在公民社会,你做一个中国人,你应该去提倡爱国,这是应该的。所以说端午节现在的意义还是在的。
中国文物网:刚谈了很多端午节的特色,粽子、屈原、五彩丝,由于南北的关系或者由于朝代的变迁,大家都不记得,但是粽子肯定记得,屈原肯定记得。粽子这个东西应该算是一个节日元素,或者说元素的核心,为什么粽子这么有生命力?
关昕:首先饮食这个东西,我觉得在所有的民俗文化各环节中应该是比较基本的,而且是很突出的。包括很多饮食的著作,你发现很多习俗没了,但是最后留下来的,最核心的往往是最接近人的原始本能的东西,包括粽子这个东西。他有他的食用价值,这最根本的就是食色性也,这是一方面。而且像你说的粽子,其实端午节我觉得以后不可能没有,因为粽子这个东西一直会存在,只要他在就说明粽子还有,只要这个核心要素在,这成为一个核心要素了。
中国文物网:我们刚才说到粽子,它存在的意义主要是物质,这肯定比精神或者比文献类的更容易保留于民间。我们觉得很多以前的节日,包括端午,包括清明,我们提到的吃什么,用什么东西还在,但是至于当事人怎么祭奠可能已经不在了,这个仪式其实对于节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否现在应该实体化重新拿出来。
关昕:这个仪式这个东西,的确在所有的节日里面,尤其是在春节,包括你刚才说的端午、中秋,每一个节日祭祀始终是一个最主要的主题。而且祭祀怎么祭祀呢?他就是仪式,各种仪式,小的仪式就是家庭仪式,包括大的仪式,包括庙会,包括各地的祭奠,节日祭奠有很多的传统,包括赶庙有很多仪式,包括社火都算仪式的一环,不同层次的仪式。为什么说节味淡了,仪式的缺失也是重要的一环,这是最主要的。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赶热闹,大家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觉得特有节日气氛。大家都各干各的时候,你觉得就那样了。但是我觉得这个仪式,如果有了,应该去抢救保护,因为现在各地好多仪式,包括没有列入文化遗产的很多项目都是仪式。应该都是保护,包括我们传统节日,虽然说是列入文化遗产了,更多的是国家政策象征意义,因为你没有办法去保护,包括端午、七七,你保护什么呢?你只要转化到各地的具体的活动才能保护。但是我觉得这个仪式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有没有去复原,比如说重新的去展示。首先我觉得节日是变动、流动的,但是最主要的看这个节日是否,应该说人的生活是本,你得看节日能给咱们情绪上和心里上需求的方面,它的仪式,包括一些节日的形式只是按现在新话是浮云,真正有能够满足人们的心里需求转化的东西。一味的去为了复兴仪式而复兴仪式是不对的,你说老北京端午节,这个仪式必须有,这是老礼,你必须这么,过,这是强奸民意,不应该这样。
中国文物网:仪式也好,文物也好,习俗也好,在保护这些民俗文化中间,博物馆,像以我们北京民俗博物馆,这些国家的博物馆起什么作用,包括保护有什么经验?
关昕:其实现在节日都炒烂了,基本上每个节日什么地方都办活动,不光是博物馆,文化馆,各种各样文化机构,包括商场都在举办活动。怎么说呢?泛泛的说是好事,起码大家都重视,当做一个文化产业来做,起码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节点,大家也知道,老百姓也知道歇会,这也是好事。这说远了,当然问题是什么呢?
中国文物网:我们接着这个说也可以,现在都当文化产业来做,我觉得仪式是否讲究一些严格的规矩或者说有上古或者有历史传承的东西,做得太多了,是不是把这些仪式做的不传统,或者说不严格,我们博物馆有没有这个义务给大家展示严格的正式的仪式,然后让大家记住这个传承,记住这里面的一套东西。
关昕:我觉得这是博物馆的确应该做的,因为民俗博物馆来讲更侧重文物,文物只有在生活当中才能表现,才能民俗性。我们看很多民俗博物馆都有场景复原,就是通过蜡像或者那样的东西来表现原来的民俗仪式,你说的民俗场景,这对,甚至把这种东西更加以动态化,我们用人来演示,这也是一种展示的方式,我觉得未尝不可。
中国文物网:我们是如何保护这些民俗文化,用一些什么方式呢?
关昕:首先为本,起码是收东西。
中国文物网:文物方面呢?
关昕:这是一方面,然后博物馆之外有两个支线,一个是研究,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博物馆学者也好,或者民俗工作者也好,你首先要把这些民俗物品加以研究,起码你以后怎么用别说错,他的源流 是什么样,这个民俗是清代的民俗,还是什么时候的民俗,因为现在民俗准入门槛太低,只要有点阅历的都可以说两句,但是你还是要稍微仔细研究一下,这是一个基础。然后他的应用性,一个是展示,把这个民俗物品加以展示,通过各种机会,可以走出去,可以宏观展示,包括到社区展示都是这种方式。这是一个博物馆的基本运作的模式,然后还有现在博物馆都在做,举办活动,通过动态的活动让大家更多的传承,这个举办活动其实也没有什么说的,就是体验,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比较专业的东西给大家看,然后大家知道怎么样就行了。
中国文物网:我们北京民俗博物馆在保存民俗文物,民俗文化,包括北京的,包括全国各地的有一些什么经验和成就。
关昕:我们就是以节日为中心,整理一些节日民俗文物,然后在每个节日都会举办一些活动让大家来体验,举办一些节日研讨会,跟民俗协会合作,推进研究深化,其实也是刚才说的那几个方面,只是具体的做事,别提什么具体的成就了,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成就。
中国文物网:我们谈到很多节日的民俗活动,节日民俗文化在整个中国的民俗文化行业里面占什么地位呢?
关昕:节日民俗文化在节日文化行业里面。
中国文物网:在整个中国的民俗文化中间占什么地位?
关昕:节日这一块,首先是民俗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东西,它和平日里面我们研究民俗文化衣食住行各方面,节日里面都有,他只不过更集中,更典型而已,所以说很多人愿意用节日文化,因为节日文化怎么说呢?你研究很多东西,你避不开节日,比如说我们研究吃的,但是节日饮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说节日是在整个民俗文化里面算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他不光是一个主题,他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你所有的研究很多东西都是需要的,这是一个比较根本性的东西。
中国文物网:能谈谈民俗文物吗?
关昕:民俗文物,因为我虽然自己也在做,但是我不管这一块。你主要从哪方面说呢?
中国文物网:其实首先我觉得很多读者想知道民俗文物这个概念如何的?
关昕:其实我觉得民俗文物这个概念很难弄,我曾经想写一篇论文,就是民俗文物的概念,意义,但是觉得首先比较难,理了半天,首先民俗这个概念不清楚,民俗很多学者都在讨论什么是民,什么是俗,最后也是学科位置在摇晃,李馆可能也说过,现在还在晃。民俗学这个东西还不稳呢,你直接把民俗文物上面,这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一般来说民俗文物,大家一想比较晚进的,中下层的老百姓的东西,包括我们博物馆政的主要的东西也是这个层面的。但是你要这么说呢,你说先秦的时候,或者现在墓葬出土的很多生活用品它不是民俗吗,现在已经进入国家博物馆了,再比如说艺术博物馆里面收藏的东西,艺术品特别好,你说不是民俗吗?包括比如说特精美的瓷器,上面画一幅图,你说这个图案不是民俗吗,民俗我觉得是一个领域,这不是一个学科,你研究民俗可以研究比如说年画上面钟馗,但是你追到里面隋唐的时候,时期历史文物上很多钟馗吴道子,钟馗像,这是一个综合的研究,你要是纯粹泛泛的说民俗博物馆一般征的,包括上海的,青岛的,南昌的,都是展示的近代以来的老百姓的生活衣食住行,差不多了。但是你要从学理上讲,这个概念还是很值得研究的,这个东西渗透性强,你知道我说的意思吧。
中国文物网:民俗文物这一块研究一直是个空缺,不管民俗也好,文物也好,这两个东西都结合在一起。
关昕:因为从民俗文物研究,这个专题研究来讲,南京有一个教师叫徐义,他出过民俗文物的概论,他等于是一个奠基之作,理论性也是挺多的。当然具体不说什么了?其实很棒的,但是细节还是需要进一步磨。你觉得好象民俗文物研究的少,我在搞这些东西,比如说年画,你一搜年画研究有几千篇文章,这都是美术学院,搞美术那帮人研究的,你说是美术系一个重要的分支,但是你放到文物圈,可能觉得没有人研究,其实不是。所以分圈的,包括你说的剪纸,比如说各地五强年画艺术馆都说剪纸,但是剪纸研究很多论文,但是他都是搞民俗工艺这块,哪些人研究的,这不是博物馆圈。你说研究的少吗,你具体每一个分项来说很多,他只不过没有纳入到民俗文物这个领域去看,但是本身的艺术研究很多了。
其实还是很多人在研究的,不要觉得研究的人少。系统理论是比较弱,相对来讲是比较弱的,的确是这样。
中国文物网:比较弱是因为文物不好归纳还是因为什么呢?
关昕:民俗是个领域,各专业的人都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看,但是你要说有一个人把这个领域,我彻底变成一个学科,这我觉得太有点强人所难的,本身民俗文物怎么说呢?说起来逻辑性强,讨论起来学术史的问题挺难的,等于说是学科和领域的问题,在以后再议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