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寄托万缕情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平地下党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留影(摄于1949年6月)


  泛黄的《参考消息》、八路军用过的锈迹斑斑的军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颁发的泛着油墨的地契,有“红色收藏家”之称的金铁华提到他每件收藏品都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但近几年最牵动他情感的收藏品是一张北平某地下党组织的公开照片。这13名地下党员是否还健在?他们的生活现状如何?从收藏到这张照片开始,这些问题就牵动着金铁华的情感。


  事情要追溯到1997年的一天,当时还没退休的金铁华在报国寺文化市场上闲逛,地摊上一张印有“北平地下党”字眼的黑白照片突然吸引了他的眼球。金铁华回忆道,由于有着多年的收藏经验,又从小喜欢看关于地下党的电影,这张照片对他十分具有吸引力,毫不犹豫买下了。这张照片是北平地下党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的留影,摄于1949年6月,13名地下工作者的身后至今还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朱德和毛主席的画像。北平第四修械所是国民党的兵工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地下工作十分危险,一旦被发现就会被枪毙。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了金铁华,坚定了他找到照片上“地下尖兵”的信念。


  金铁华不仅收藏成“瘾”,而且乐于寻找史料背后的故事。早在2003年他就找到了两个旧日记本的主人郭渭先生。日记本上分别记录着1942年和1943年太行山抗战的一些片段,尤其珍贵的是,里面手抄了毛主席的《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两篇文章。郭渭曾任《人民日报》社秘书长,据郭先生介绍,当时他们是在太行山地区通过收听广播,记录下毛主席这两篇文章的。郭先生看到日记本,就立刻站起来说:“这就是我的日记本。”


  从2005年金铁华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全国第一次红色收藏展时,他就开始通过媒体和网络寻找照片上的“地下尖兵”。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份终于联系上了其中的一位地下工作者——年近九旬的姜永山老人。金铁华和姜老第一次见面是在煤炭总医院,病床牌上写着老人今年85岁,入院时间是去年。金铁华曾先后两次去医院探望老人,还给老人带去了当年的老照片。“虽然老人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进行流利的表达,但是他看到老照片后很是激动,他使劲儿点着照片上的自己,意思是说,是我是我。”金铁华说:“在他儿子的帮助下,还讲了当年‘潜伏’的惊险故事。”


  照片中前排左数第二个人就是姜永山,老人曾经在北平第四修械所工作,主要工作就是对国民党的枪支弹药进行“破坏”,并且绝对保密。姜永山的儿子说:“当时父亲每天都要将手榴弹中的火药换成黄土,还要偷偷破坏枪支的撞针,这样枪就打不响了。”这个修械所每天生产的50余支枪支中,被破坏的撞针大概有百分之八十,而被调换火药的手榴弹每天则有上千枚。一位同志曾因被敌方发现,壮烈牺牲。


  由于各种原因,金铁华迄今还没有联系上照片上的其他地下党员,如果他们还健在,现在也该年近90岁了。金铁华说,他还会继续寻找照片上的人,要亲口告诉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