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定陶发现“黄肠题凑”大型汉墓

 

发掘现场

 

 

定陶汉墓出土的带字汉砖,依次为徐平、干示、向惠

 

    定陶发现“黄肠题凑”大型汉墓

    系省内首次发现全国亦罕见

    本报记者 石奇亭 通讯员 陈尔民 宋国强

    一部《母仪天下》使定陶成为盗墓贼频频光顾之地;一处大型汉墓的保护性发掘,让一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座空荡荡的墓室给考古留下众多遗憾,也留下诸多谜团。

    《母仪天下》热播引盗墓贼光顾

    定陶县张湾镇和马集镇接合部王庄附近有三座汉代大墓,它们相距里许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一座,本世纪初经保护性发掘认定为汉丁太后墓,另两座则频频遭盗墓贼光顾,三座汉墓中最大的一座疑为恭王刘康墓。

    2009年,中央电视台《母仪天下》热播,因画面和对白多次出现定陶王,定陶引来众多盗墓贼频频光顾。

    当年初,定陶县公安人员巡查时发现一江苏牌号轿车在附近活动,觉得可疑,遂将车上5人带回盘查。5人为江苏邳州人,承认来此踩点。就在回程路上,公安人员又碰到一江苏牌号轿车,因人手不够,无法将犯罪嫌疑人隔离起来,犯罪嫌疑人串了口供,拒不承认窥测汉墓。记者曾亲赴现场采访考察,看到虽然文管部门作了沙石混凝土回填处理,但盗洞黑黢黢有五六米深。

    文保部门反映,自2003年至发掘前,大墓已被盗墓贼光顾过20多次,公安部门立案抓捕的就有6次。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写内参,多方努力终于促成此次保护性发掘。

    经过9名专家数月发掘,大墓轮廓初现。夯土面积达1万平方米,动土3万多立方米。椁室面积800平方米,从砂沟边缘算起,长宽分别为29.5米和28.5米。椁室长宽分别为23.5米。墓室结构为墓顶平铺一层汉青砖,下面是平均厚度超过60厘米的防盗砂层,墓室四周是防盗砂沟,大墓防盗用细砂约1600立方米。再往里就是由大量松柏木堆砌而成的墓室。

    这是一座汉代“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之外的一种木结构,它由松柏木材组成,从内侧看四壁均为木头,即题凑。墓顶和墓底均为四层木材,各1.5米厚。墓内净空高1.8米。与已发掘的“黄肠题凑”墓不同,从东部主墓道进入,依次是前、中、后室,中室用以安放墓主人棺椁,南北对称各4个室,回廊外又有12个室,这样共有23个墓室。初步测算,大约用木材3000立方米。

    大墓主人是谁?

    “黄肠题凑”是汉代的一种葬制,只有天子能享受,天子可以把这种待遇赏赐给宠臣。因此该墓的主人应为当时享受天子赏赐的王侯级。

    大墓主人是谁?除了一副散了架的棺材板,墓室空空如也,没有任何能证明主人身份的物证出土,只能根据历史资料推理。

    这么庞大的地下工程,没有十数年营造根本不可能。两汉三国时期定陶十次为国,一次为梁国,五次为济阴国,四次为定陶国。

    在定陶王位超过十年的总共三位,一是恭王刘康,二是济阴王刘长,三是定陶王刘欣。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汉明帝封子刘长为济阴王,是为悼王,都定陶,立十三年,薨于京师,无子,国除。刘欣为定陶王15年,汉成帝无子,征刘欣入为皇太子,其死后葬义陵。惟有恭王刘康死后葬于定陶。根据历史资料以及《曹州府志》和《定陶县志》记载,墓主人很可能是刘康。

    刘康是汉元帝刘奭三个儿子中最有才艺的一位。太子刘骜沉溺酒色,汉元帝认为他没有能力,有意废其太子之位而立刘康。由于太傅史丹的极力维护,汉元帝也顾忌先帝尤爱刘骜,才保住了其太子的位置。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刘康先被封为济阳王,后徙山阳王,后又到最富庶的定陶国为王。 

    大墓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进入大墓的那一刻,映入专家们眼帘的是主墓室棺材被撬开,棺板四分五裂散落在地面。但专家们仍希望能找到墓主的牙齿,因为尸骨经上千年风化、腐蚀,可能早成泥土,但由于牙齿有釉质保护可能完好地保存下来。

    然而希望变失望,将墓室20多厘米厚的泥浆过箩过筛子滤了个遍,连尿壶残片也没发现!有专家甚至不无遗憾地说,该墓的情况为参加工作数十年来所仅见。经过详细勘查,这座大墓历史上曾多次被盗。专家们分析,应该是初期即遭到盗掘,近几年又有盗墓贼进入墓室。

    虽然没有金银珠宝出土,但大墓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专家们说,该墓已发掘出的汉砖约1.5万块,90%带字,是已发掘汉墓中汉字最多的。经初步考证,有些砖上记载的是制砖工匠、窑主抑或是捐砖者的姓名,有些砖是记事砖,它们是何字,有何含义,连学富五车的专家也不敢轻下断言,给人们留下诸多谜团,它们为汉字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实证资料。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日前到古墓发掘现场,认为该墓的“黄肠题凑”形制独特。如此结构的“黄肠题凑”墓在山东省内系首次发现,全国罕见,是目前发现的最高规格、最高等级的“黄肠题凑”墓。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