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向维米尔致意》展览开幕

  相关链接:


  在线展览:靳尚谊《向维米尔致意》


  公凯:“后古典”的端倪


  迪安点评《向维米尔致意》


  徐冰:靳尚谊《向维米尔致意》学术主持手记


  曹意强:从《向维美尔致意》所想


  简森•爱德华•考夫曼:从一位中国艺术家研究一位西方古典大师想到的


  (雅昌艺术网 郑晓芬)2011年6月11日下午3点,靳尚谊《向维米尔致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尽管外面的天气是大雨倾盆,阴晴不定,馆内确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远远超出预期。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副院长徐冰,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油画家杨飞云,艺术评论家邵大箴、殷双喜,靳尚谊先生好友著名油画家詹健俊以及靳尚谊各时期的学生悉数到场。中央美术学院同时还为此展举办图籍首发式、网上研讨会开启式及在线展览首播式。


  本次展览主要展出靳尚谊三张临摹维米尔的画作:《惊恐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新戴尔夫特风景》和《戴尔夫特老街》。这三幅临摹维米尔的作品,是靳尚谊先生09年带领学生探寻荷兰艺术大师维米尔的家乡戴尔夫特时构思所作。靳尚谊先生一方面追求油画的表现力,力求达到大师的高超技艺水平,同时在每张画作中也寄托了自己对当下社会的关注与感受,意在改变古典、面对当代。靳尚谊表示,他很早就喜欢维米尔,09年在海牙美术馆看到这三张画,有很大的感触,回国后就萌生了临摹的想法。


  此次展览的作品虽然只有三件,是一个小型的展览,但是它具有非常强的探索意味和创新性。本次展览最大的看点还在于对于整个展览的策划及布局,除展示三件临摹作品外,还通过“在中国看维米尔”、“解读维米尔致意”、“靳尚谊临摹作品欣赏”、“新思维的开始”四个部分对靳尚谊的艺术创作之路进行梳理,表达靳尚谊先生对于大师的敬仰之情和自身的感受,更向外界传达了中央美术学院对油画的本土经验及新的文化情境的探索,是现代与古典的对话,是艺术发展的未来取向。


  第一部分“在中国看维米尔”,通过东西方有关维米尔的出版物进行对比,介绍维米尔早在民国期间就被介绍到中国,而靳尚谊先生对维米尔以及欧洲古典油画的研究也是投入毕生的精力;第二部分“解读维米尔致意”,通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戴尔夫特风景》、《戴尔夫特街景》三幅作品的原作复制品、个人速写及创作草图,以及展览学术主持徐冰与靳尚谊先生的对话,直观解读靳尚谊先生《向维米尔致意》的创作过程及其创作意图;第三部分“靳尚谊临摹作品欣赏”展示了靳尚谊早期的素描、油画作品,揭示了靳尚谊先生对油画的热爱以及不断的探索精神,他对于油画体系及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第四部分“新思维的开始”展示靳尚谊先生的几幅表现当代社会的经典肖像作品,其中《老桥东望》是其用早期文艺复兴的形式表现当代社会的第一幅画,另外还有《醉》和《惊恐的妇女》。正如靳尚谊先生所说的“表面看,我画的是肖像,研究的是技法,实际上我是在研究形式语言的变化,这种语言表达了我的心情,跟我关注的内容密切结合。”


  本次展览除作品本身外,展览的理论评述及展览策划、图籍统筹都受到美术界的关注,潘公凯先生提出“后古典”概念,详解欧洲油画发展历时性与中国油画现代性的共时性;而展览图籍采用立体编辑方式将展览方式植入画册,导览读者在纸媒中参与和画家、评论家的对话,可以使展览延伸。最后的纪录片也详细记录并解读了展览策划从学术到技术的点滴,现场观众热情高涨,好评如潮。


  此次展览的另一个引人关注的亮点是将少数人发言的研讨会首次变为网上研讨会,意在提倡一种思辨之风,延承中央美术学院活跃的艺术精神,力求号召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参与其中,通过雅昌艺术网的虚拟会场,让中国之风吹开世界之窗。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