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6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考古学会协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过一天半紧张的现场演示和评委评议投票,评选结果揭晓。当天下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评选结果。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如下:

  河南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
  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     
  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
  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 
  陕西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
  新疆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  
  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  
  广东汕头“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  

  本年度评选活动于2010年11月底启动,经发掘单位申报、专家推荐、国家文物局审核等环节,共有56个候选项目进入初评;之后经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全国65家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参与投票,最终有25个项目进入终评。6月8~9日,25支考古队的代表在北京召开的终评会上作了公开汇报并答问,评委及发掘单位代表、考古相关工作者、文物爱好者等200余人在现场了听取了终评汇报。国家副局长童明康在终评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谈到了基本建设考古与主动性考古工作、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田野文物安全和考古工地质量等问题。

  今年的25个入围项目包括史前聚落、城址、王都、贵族墓地、佛寺遗址、窑址、铸铜遗址、水下沉船遗址、少数民族遗产等多个遗址类型。针对这些考古项目的发掘背景,童明康副局长在讲话中指出,目前国家文物局每年审批的考古发掘项目中,依然有近90%是基本建设考古项目。因此他重申要继续增强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主动性和学术性,充分发挥考古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又指出,主动性考古工作虽然仅占每年考古工作总量的10%,但却关系到考古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前瞻性课题研究和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重点工作,近年开展的多项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学术性的考古发掘项目,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大促进了考古学理念、方法和技术的进步。另外,一些重要考古发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必然性要靠考古工作者以强烈的课题意识和科学的发掘理念为指导,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和严谨扎实的田野工作来实现。他表示,今后国家文物局一方面将不断加强基本建设考古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将指导各考古单位树立课题意识和学术意识,加强跨学科、多领域合作研究,不断提升主动性考古研究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建设考古和主动性考古工作的双丰收。

  本年度入围终评的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和甘肃王家洼墓地等都面临着严峻的盗墓问题。基层文物安保压力极大。童明康表示,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确保文物安全和永续流传,确保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需要关注如何严厉打击盗墓活动,关注如何加强文物执法、确保文物安全。他倡议基层文物考古工作者今后要树立田野考古安全意识。

  本届评审团由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资深学者,主承办单位代表,人民日报的媒体代表共21位评委组成。与往届相比,今年的考古项目汇报演示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他们现场与评委互动热烈,问答生动。中国文物信息网和中国文物报微博对这些精彩瞬间进行了同步现场直播。童明康副局长也谈到了新媒体的问题,他说,博客、微博、搜索引擎、网络杂志、虚拟社区等新媒体的兴起,让普通民众拥有了表达自己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的渠道。近两年新媒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我们深刻感受到,民众关心的已不仅仅是考古工作的成果和结论,也更加关注考古工作过程本身,希望知道考古学家如何得出结论,了解这些结论是否科学、合理。广大考古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新媒体问题,正确认识,积极利用。以专业、科学、严谨的知识,解答社会对考古学和考古工作的疑惑,及时向社会公布考古工作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由此引申开去,他倡议文物考古工作者树立社会服务意识,主动揭开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神秘面纱,使考古工作的整个过程尽可能地面向社会,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由此童明康也高度评价了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的民众参与度,认为这项评选活动大大提高了重要遗址的知名度,促使各级人民政府不断加大保护和投入力度。据统计,过去评选出的200项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已有90余处古遗址、古墓葬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妥善保护。

  为了扩大每年入围项目的影响,从今年起,终评汇报会现场开始举办入围项目图片展,受到参会代表的关注,该展览将在2011年文化遗产日期间,继续在北京大学展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