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上建岭南文化研究院

【对话】

岭南文化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西樵山作为研究岭南文化的一个载体,具备哪些优势,能否承载得起?

陈春生:西樵山除了双肩石器的遗址外,还一直有着人文积累,特别是明中期以后,西樵山许多佛寺被许多理学名家兴办的书院所取代。明中后期广东许多著名的学者,方献夫、戴鸿慈、湛若水等,他们都在西樵山办过学,是当时整个中国理学思想最集中的地方。近代之后,西樵山也是岭南文化高地,康有为就曾经在那儿求学。到了明代,西樵山附近是中国整个商品货币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之一。此处也有珠三角地区“桑基鱼塘”的经济风貌。近代之后,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 陈启沅的缫丝厂也是在这里创办的。此外,还有很多民间文化、文献的宝藏。我们学生暑假在这儿做田野调查已经好几年时间了,收获颇丰。同时,我们在此研究岭南文化,也不是局限于将西樵山定为研究内容,这只是一个研究基地。

梁耀斌:肯定能承载起啊,西樵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人雅士集聚之所,文化资源丰富。我们打造岭南文化研究院的同时,还将争取在五年内,把西樵山创建成为国家5A旅游景区,打造樵山文化节、大仙诞文化节、观音诞文化节等品牌活动。

这种文化研究是不是也带动了西樵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陈春生:作为一个学者,我不想把文化研究和旅游直接挂钩。坦白讲,旅游有时候是破坏文化的。我们希望有一个高端的旅游设计可以保护文化,以文化来带动旅游是不太对的。我希望旅游不要破坏文化。我知道,一个地方文化知名度高的话,游客会有兴趣。而好像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这类,不是我希望的。这次南海地方政府是希望文化带动旅游的,所以我们旅游规划专业和研究院结合,将对南海西樵山旅游发展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这个我们有信心。

梁耀斌:我认为这并不矛盾,保护是最好的开发。我们将在文化古迹的形态上做“减法”,不增加一平方米的建筑;但要在文化的精神上做“加法”,引进学者拓展其内涵。西樵将文化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前提是保护那些古建筑、古文物不拆不动,然后打造一个区域品牌。

那么共建这个岭南文化研究院的目标是什么呢?

陈春生:文化研究首先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大道自然,要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人文研究成果的转化,最重要的是面对我们年轻人,面对广大的民众去做,改变人的价值观,培养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我很不赞同所谓“岭南文化复兴”的说法,也不赞同开发所谓“岭南文化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寻找什么特色,文化是许许多多故事积淀而成的,要懂其中的故事,才能理解这类文化,岭南文化也是如此。

今后我们会在研究院培养博士生,设立博士生工作站,我们会联合举行一些大的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到研究院讲学,我也希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我们文科本科生、研究生的田野工作基地。我们文史哲方面的学者有很多研究岭南文化的课题,但还是第一次办这样一个专门的研究院。

梁耀斌:我们对这个研究院有四大定位:项目研究、国际研讨会基地、博硕教学工作点以及整理以西樵山为核心的岭南文化。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