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的《青岛》3500万落槌

  新浪收藏讯 2011年6月3日晚间,北京保利春拍《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吴冠中重要书画作品》专场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开拍。《青岛》从1500万起拍,以3500万的落槌价被8031号买家拍得。《青岛》创作于1975年,木板油画,46×61cm,估价1800-2800万元。

  作品简介:

  吴冠中与《青岛》

  文:丁亚雷

  到过青岛的人定会对青岛八大关的美景印象深刻。远眺八大关,碧海蓝天映衬下的红瓦绿树,看起来就像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当然,风景的美、生活的美,只能被那些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看到、被那些易于感知美的心灵所体验到。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知美的心灵,即使是艺术家,也会对这些美景漠不关心、视而不见。

  吴冠中是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表现美的大师,在其坎坷而又多彩的艺术历程中,发现美、表现美是贯穿其始终的艺术理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或是磨难,都没能改变他对艺术、对美的执着追求。创作于1975年的《青岛》便是对吴冠中艺术精神的最好体现。他在八大关的景色中发现了美,也发现了艺术的真谛,他也用画笔和文字多次诠释了这里的美。

  《青岛》画幅不大,是吴冠中画在木板上的一幅写生作品,因而显得非常生动。吴冠中在这里更多的使用了纯色,红的绿的颜色基本上是直接涂抹、铺施在画面上的。他没有过分强调形似,而是着重刻画了八大关风景中的自然色彩,更多地强调了色彩作为艺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力。吴冠中曾经在文字中谈到过对青岛八大关的艺术印象,他说:“红砖碧海的绮丽风光并不入我画境,环顾四周,感到自己被红楼包围,便推开蓝海,营建红色围城,红色迷宫,对城中绿树,则弃其鲜碧,易以墨黛。赋红楼入一统统赤赭兮……”

  很显然,吴冠中在当时是以一种纯粹形式主义的方式感知世界的。在文革时期,这种方式往往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1975年的时候,青岛八大关风景区已经存在了近百年,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多少人,也包括艺术家,能够真正从视觉感受上注意到它的美,并勇于去表现那种纯粹的艺术的美呢?只有吴冠中,只有他在这样的严苛条件下,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坚持着艺术本体语言的使用和表现。

  他在时局中靠边站了,但时局的干扰同样也在他的艺术中站到了边上——或许他从来就没有让这种干扰进入到他的艺术世界。我们在《青岛》中看到的何尝不是艺术语言本身就具有的生命形态呢?画面中跃动的红的绿的色块,既是对青岛风景的写生和再现,其实也是色彩语言自身的欢唱和舞蹈,抑或,后者才是他强调的重点吧。吴冠中通过这样一件尺幅不大的作品捕捉了美,发现了美,也在特定历史中释放出了形式语言强大的生命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