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台北合璧 两段原画同柜展示 数码画呈现“合体”效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1日,观众在参观“合璧”后的《富春山居图》。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富春山居图》(局部拼接)  中新社传真 赵振清/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1日,观众在参观通过多媒体技术“合璧”后的《富春山居图》。  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1日拍摄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合璧”后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右部)与“无用师卷”(左部)。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分离361年,分置两岸63年后,情牵两岸的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跨越数百年风雨后终于聚在一起向民众开放。1日上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上,《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正式合璧展出。


  大陆专程赴台的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等和台湾方面嘉宾包括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香港方面嘉宾有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等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发来贺信,向特展开幕表示祝贺。


  《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山光水色的初秋景色,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1350年完成。该画在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爱不释手,临终之际(1650年)竟下令烧画殉葬,虽被及时救出,但不幸已分作两段且中间缺失了几十厘米,经修补后前段称《剩山图》,流落民间后于1956年落户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称《无用师卷》,一度被清廷收藏,半个多世纪前随故宫南迁文物一起辗转到台,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数十年间,这幅见证了两岸同根同源、折射着同胞悲欢离合的不朽画作,在大陆和台湾隔海相望。


  据介绍,“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共有80余件展品,除有浙江博物馆的馆藏,还有来自云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所珍藏的黄公望书画珍迹。


  此展共分为两期,第一期展出四个单元,时间为6月2日至7月31日;8月2日至9月5日则展出两个单元。


  通过数码技术合体


  记者昨日在台北故宫正馆中最主要的书画展览室210陈列室看到,长51.4厘米的右段《剩山图》和长636. 9厘米的左段《无用师卷》,同时放在一个逾16米长的展柜中展出,中间为题跋。两段由于分别被重新装裱过,已经各自为画,原画两段并没有拼接在一起,但馆方特意在背景墙上制作了电子合成输出图,显示两卷的合璧情况。


  台北故宫书画处处长何传馨介绍,《无用师卷》与《剩山图》,因年代久远,属限展品,只在6月2日至7月31日展出。《无用师卷》在2001年的“大汗的世纪”中展示过,但因为属于限展品,经过这次展出后,《无用师卷》得休息3年才能再度拿出来展览。


  《富春山居图》画于1350年,距今已有661年的历史,早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的时代。原画保留得非常好,主要原因是中国特殊的装裱方法,裱成手卷后,可以隔绝光线与空气,因此能够保持长久。


  在原画展出柜上方的墙壁上,两幅图的复制画连接在一起。而真正实现“合体”的,则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呈现出来的动画效果。在新媒体艺术展中,两幅画通过数码效果被连在了一起。虽然不很真实,但是整幅画的样貌却一览无遗,让很多人流连忘返、啧啧称奇。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何传馨介绍说,台北故宫运用新科技,专门打造5件数字版的《富春山居图》。据悉,光是一件作品就动用了42台投影机。“以数字效果生动地呈现山水意境,同时充分说明黄公望的技法、师承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