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富春山居图》圆合启示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两岸走向,一叶知秋

采访对象: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古书画鉴定专家杨新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杰作《富春山居图》,在三百多年前被焚为两段,分别成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62年前,《无用师卷》来到台湾,与留在大陆的《剩山图》分隔两岸。

分开以后这卷经过了很多收藏家,这里面很多都是非常著名的收藏家,最后落到乾隆的手里。这里面有意思了,乾隆在这个之前他收了一卷一模一样,但是黄公望后边题跋不一样,他看了摹本之后就觉得这个东西在社会上名气已经非常大了,他看到那个摹本以后他高兴得不得了,他以为是真的,他就在那反复提他的感想,可是过了以后这些年,这卷出来了,他一看也挺好,他倒不认为不是很好,可是他是皇帝,他皇帝金口玉牙说一不二的,他已经说出去了,已经把那一卷说得非常到位了,这卷出来怎么办呢,他就认为这件虽然不是真的,但是也画得好,也要把它留下,所以这两卷同时都被留下来了。

但是他自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说这个也好,应该也把它保留下来,于是他自己写了一段经过,他自己不在上面写,他是最喜欢在画上写字的人,他自己不写,他叫他臣子来写,他大臣们就在上面把经过写了,其实我想乾隆他自己不好认错了,他并不是说没有看出来,他看出来了,但是已经无法下台了。

所以这个画卷就分成两部分了。因为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故宫的文物收藏到后方,把重要的文物都带走了,带走之后经过辗转,经过抗日战争之后带到台湾去了,所以这一幅作品就变成两地了,但是这两地还是在大陆,到这个时代,到我们这个时代就变成海峡两岸了,就隔海相望。

这个两岸的分开本来就是一个时代一个人为的分开,台湾故宫收藏的很多东西实际上是北京故宫由于抗战,由于保护,它疏散、辗转从四川,一部分回到北京,一部分到南京,从南京再到台湾去了,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现在通过海峡两岸的交流,大家都觉得国家不能这么做,这里面很多物,其实温家宝总理是举出了《富春山居图》,这个物它们本来是应该在一起的,也是人为地把它分开了。他说“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所以,纵使这两个东西能够在一起,我想它的意义既是当代也是以后。当代我们使它这个物能够有机会在一起,那么以后,人才能够在一起。我想这个意义不只是一个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由它一点可以看到,一叶知秋,今后应该有个什么走向,这个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