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60年风雨沧桑 《富春山居图》台北合壁开展(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出席特展开幕式并讲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多媒体技术复制而成的整幅《富春山居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合壁展出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右)和元用师卷

6月1日,嘉宾出席“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当日,“中广网台北6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今天(1日)上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晶华宫”开幕,情牵两岸的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实现跨越百年风雨的合璧展出。

时隔300余年终合璧 两岸文化交流一大盛事

一幅被火烧成两段并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经两岸三地文化人十余年努力,终在时隔约360年后合璧。

当代的这次难得的展览被视为两岸文化交流一大盛事,对参观者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参观《富春山居图》全貌的机会。不过,要说起富春山居图和他的作者黄公望,还真是一段曲折的历史……

长卷完成不久 作者黄公望凄然长逝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元代画家黄公望早年的代表作,为直本水墨画,画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浙江富春山一带秋收时节的迷人的景色,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和王蒙、倪赞、吴镇一道被后人称为元四家,而黄公望是元四家之首,他大器晚成,出名时已是年过70的老人,为了再现富春山的美景,他不辞辛劳,跑遍了富春江两岸,历时数年,直到82岁时才完成了这幅被后人称为山水画第一神品的的《富春山居图》,完成这幅长卷画不久,黄公望就去世了,享年86岁。

在了解了《富春山居图》的历史之后就能够想到在当年和在现在价值所在了。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断成两节,这里一定有它历史的故事所在。

在中国清朝建立之初,江苏宜兴有一户姓吴的官宦人家,忽然有一天吴府上下一片慌乱,原来这家的老人吴宏玉(音)病危了,家人等在病榻前等待他留下遗嘱,此时吴宏玉的双眼死死盯着枕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人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富春山居图》,有人取出画在他面前展开,吴宏玉的眼角留出泪水,好半天他在吃力的说出一个字,烧,说完就离开了人世。

历经种种磨难幸运流传至今 一条海峡分两岸

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原来老人是想焚化殉葬。《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堆中,就在古画即将付之一炬的时候,从人群里猛的窜出一名男子,他抓住火中的《富春山居图》用力一提,硬是把画抢救了出来,画虽然被救下来了,中间却被烧出几个洞,分为一大一小两段,这幅画的开始部分也被烧毁了。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成为了两段,这两段《富春山居图》又被重新命名。

吴家子弟吴继国(音)得到《富春山居图》后将前半段烧焦的部分小心揭下去,再重新接拼,这段画画幅较短,只有半米长,由于画上的内容为一部分山景,所以后来被称为《剩山图卷》,而保留了原画主体部分的后半段损失比较严重,吴继国在装裱时为了掩盖火烧的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杰昌的提法切割下来方法在画首,这段画画幅比较长,有6米多,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

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富春山居图》前后两部分都幸运的流传了下来,可一条海峡又把它们分开了,人们期待有一天富春山居图能够破镜重圆。

去年(2010年)三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中外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的提问时,深情谈起了《富春山居图》:“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由此,《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再次引起了两岸民众的强烈关注。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人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合璧并不是合并 多证据证明原本是一幅

今天,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合并在一起于台北故宫展出,终于重现了黄公望旷世杰作的原貌。

详细情况,马上连线今天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采访的中央台驻台湾记者陈怡。

主播:不能到现场去的观众,很关心合璧后的《富春山居图》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是真的将它们复原合在一幅画面中展出,还有仅仅相互并排?在展览现场,你所看到合璧后的《富春山居图》是怎样的?

记者:合璧并不是指合并,是将两幅画并排放在一个长达16.5米的大通柜中展出,我在现场看到,在长长的展柜里最右边是《剩山图》,再过来是《剩山图》的提法,就是古代书画家和收藏家的习惯,在画作上提字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再往左边是《无用师卷》,也就是说从视觉上看,两幅画并不是天衣无缝的合并在一起,中间是隔着提法,《富春山居图》被称为画中《兰亭序》,可以看到高低起伏的山丘,天水迷蒙的富春山,可以看到大片村落坐落在山林中,特别是和旁边临摹和复制的画作相比较,就更能够感受到它这种江山如画、宁静悠远的意境。

其实,大家都很期盼两幅画能够还原成《富春山居图》最初的模样,但是因为《富春山居图》360多年前经历了火劫,中间烧毁一部分,其后《剩山图》是流落民间,《无用师卷》又辗转进入宫廷,都进行了单独的装裱,裁边再加提法,所以没办法拼接在一起,也因为这个原因观众乍一看去可能会有疑惑,因为两幅画中的山水没有办法顺畅的衔接,而且在画的宽度、颜色上也会有所不同,阜阳黄公望研究会副会长告诉我说,有几个证据可以证明这两幅画原本就是一幅作品。

副会长:如果从专家的眼光来看,他还是可以发现这个笔墨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笔墨,另外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之一,就是在这两幅画的一方有一方无字句的章,一半一半,就是说因为画是两段了,这个红章也是两半了。

660多年颠沛流离 360多年悲欢离合 60多年两岸相隔

主播:可以说一幅画上演了360多年的悲欢离合,两岸情谱写了旷世合璧的精彩传奇,作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你和在场的观众有一个怎样的感受?

记者:在今天的开幕仪式上,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不断提到“缘分”这两个字,大家都是身有同感。确实660多年的颠沛流离,360多年的悲欢离合,还有60多年的两岸相隔真是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在360多年来《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从来没有一起展出过,如今再度聚首不能不说是“缘分”,而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见证他们的重逢其实也是一种“缘分”,要知道《无用师卷》上一次展出已经是10年前,而《剩山图》在过去半个世纪展出的次数也是寥寥无几,想要看到它们很难,何况是两幅画首次合璧展出?

有人说当年乾隆皇帝得到《无用师卷》的时候,很遗憾没有看到完整《富春山居图》,而今天我们比乾隆皇帝还要幸运,而且大家对这次展出期待非常高,许多人站在画前是久久不愿离去,其中有一位老人是佝髅着身子,站在《富春山居图》眯着眼睛前观看,他说太激动了,终于看到了富春的山水,我上去问原来他叫沃坤荣(音),打小是在浙江富春江畔山长大,64年前他还是小伙子的时候就来到台湾,对故乡一直牵挂,指着画中山水跟我说这风景太熟悉了,当年在江上游泳,泛舟,一别就是这么多年。

沃坤荣:现在不知道多高兴,离开故乡64年了,当然很高兴。

记者:您小时候就是在富春江畔长大的?

沃坤荣:对,我出生在富春县宋石桥(音)。

记者:现在看这个山水觉得很熟悉?

沃坤荣:当然熟悉,从小靠水吃饭。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