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坡汉墓”的清理经过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宣传部文产办

2007年7月中旬至9月初,广南县境内因连续降雨,遭受山洪泥石流破坏、地表下沉等自然灾害的同时,也让沉睡2000年的黑支果乡牡宜村“白龙坡汉墓”露除了她昔日的芳容。笔者时任广南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博物馆馆长,自始至终全程参与了该墓从发现到抢救性清理完毕的全过程,不妨回忆与读者共飨。

一、午梦之中闻惊喜

2007年9月7日13点22分,我正进入午休梦香,忽闻枕边电话响起!睡意朦胧中我顺手拿起电话:喂,哪位啊?一个熟悉的声音急促传入“陈馆长你好,我是……”,未等报完“家门”,便知他是多年相交的老同行—黑支果乡文化站负责人付坤亮同志。我问:付老,有什么事吗?“刚听到牡宜村赶街(当天是黑支果街天)的群众说,在他们村有一处叫白龙坡的坡顶下陷,出现一个大坑洞,里面黑漆漆的,只见四周都是用大木板镶着,这几天还有人私下进洞,拿出陶罐、三足鼎等好多东西,不过,我也是刚听说,没有到过现场,你们是否能下来看一下……”,职业敏感告诉我,这应该是历时多年的高规格墓葬,暗里惊喜,急忙打断他的话:你立马赶到现场,我们会随时与联系。我当即向县文化局黄先泰局长报告,派我和时任副馆长的黄王崇、文化局张书林组成三人调查组,于当晚17:33分赶赴现场。方知这千年不遇的消息4天前已被传开,牡宜周边村民、方圆几百里群众纷纷前来看“稀奇”,大大小小的车辆,来来往往的人群,使牡宜这个偏僻山村闹如集市,形成一道道从未有过的“亮丽风景线”。

二、古树之下现古墓

调查得知: 2007年9月3日,家住牡宜村白龙坡坡顶的胞兄弟李丕勋、李丕权,发现自家门前园子里长满古松的土丘地表渐沉、古松歪倾,对周边住户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的威胁。于是,李氏兄弟在砍树挖根时,突然发现大量泥土下陷,呈一个四壁古木镶嵌的地下黑洞,里面积有很多水,无法看清是什么东西。于是,他们用抽水机将水抽干,照明往里面看时,发现有黄釉陶瓮、三足鼎、漆木盘等很多器物(系李氏兄弟所述,不知是否还有其它文物流失),已取出放在坑旁的小猪厩里。初步分析,该“黑洞”应为春秋至汉代王公贵族的典型墓葬形制—木椁墓,位于牡宜村委会所在地高约20米的白龙坡坡顶。墓室顶部为圆型土丘,直径10.6米、高1.4米,已长满5棵古松,因长时连续下雨,顶部盖板糟朽断裂而现。周围住户房舍原为上世纪70年代黑支果乡办高中校址,因该土丘上有古树,可供学生乘凉玩耍,才得以保留下来。墓西距李丕勋、李丕权家13米,东南距张正武家4.2米。调查组通过现场绘图、拍照各对出土文物进行登记等初勘工作后,严禁再次破坏,查封了墓穴,并出资200元聘请村民严守现场后,当夜返程制作调查报告,次日按程序向县委、县政府和省州对口部门报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正在清理发掘遗迹现场

三、抢救清理存遗珍

9月10日,省考古研究所领队杨帆,时任州文管所所长杨文光、副所长曾跃明及县相关人员一行7人又赶赴现场,对墓室及周边再次进行详细的查勘。针对该墓暴露在外,易遭再次破坏,给围观群众和周边村民带来不安全因素等实际,一行及时返县提出抢救性清理方案。各级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省文物局局长熊正益,县委书记任安,县长张如黎作出重要指示,均要求做好科学清理,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芳明,副县长刘东云作出安排部署,全力做好抢救工作。 9月12日至20日,省、州、县、乡工作人员连同民工近40人进驻墓地开展工作。虽然天公不作美,连日一直雨下不停,狂风呼啸,但工作人员团结协作,出大力流大汗,冒雨作业。经测量,该墓位于广南县东部,东经105º11′458″,北纬23 º 41′203″,海拔1557米。墓室距地面1.2 米, 长5.1米,宽4.2米,高1.95米,从上至下,由古木构筑三层。第一层木椁夹层中发现漆木耳杯等,第二层发现“头箱”(长2.21米、宽0.8米、高0.65米)、木椟、铜灯等,第三主要是木雕车马模型、漆木耳杯、三足鼎、黄釉陶翁等。通过一周的清理,共出土漆木器、竹器、青铜器等45件。其中漆木器30余件,尤以8个汉代漆木耳杯、1把漆木勺和1套木雕车马模型最为精美,堪称一绝;木椟5片;锡器2件(三足鼎、锡盘);青铜器5件(汉代铜灯、5枚汉代五珠钱等);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出土文物及10多吨重的木椁全部迁居广南县民族博物馆,并按省专家的要求做好应急保护工作。之后,于2009年已投入30万元将出土漆木竹器移送荆州国家漆器保护中心实施为期三年的脱水修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一层出土的漆器耳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二层出土的木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二层出土的铜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三层出土的车马模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三层出土的漆木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三层出土的锡三足鼎

四、考证余韵味无穷

经考证,该墓为云南省境内继昆明官渡区羊甫头墓之后发现的第二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木椁墓,出土陶器、漆木器、木椟、锡器、青铜器等极具中原文化特点。将墓葬与江苏蚕桑村、山东青岛和包头等地发现的西汉木椁墓,青海西宁东汉木椁墓比较,极为相似。它打破了云南文物界四个第一:

第一次在句町属地发现木椁墓。墓主应为句町王或当地具有极高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头领,才具备这样的规格。

第一次从墓葬内发现木牍。墓内发现木牍数百片,残损严重,其中保存较为完好、能看清文字的仅有5片。其中木牍Ⅰ暂未破解记载内容;木椟Ⅱ载“×××三枚……在棺中”等文字;木椟Ⅲ经云南省原政协报主编黄懿陆考证:“ 藩德无,(勿)衍侵鸿”。 从木椟Ⅱ可判断,众多木椟应为记载陪葬品的“谴册”。木椟Ⅲ中,“ ”当系“濮”的假借字,《汉书&S226;地理志》载:“故句町王国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汉时受封迄今”,故指句町先民及句町王;“藩”指偏远藩国或藩镇,即句町国;“德无”,即无德。“勿”字残损模糊不清,为黄懿陆补充,作“不要”之意;“衍”作“潮盛貌”,即不守本份,冒犯之意;“侵”即侵犯;“鸿”表示泱泱大汉王朝。整句意为:僻居西南“徼外荒服地”的句町“藩国” 濮人,你不要没有道德,“溢出常态”而叛乱我泱泱大汉朝廷!它真实记录了西汉未东汉初外戚王莽窜位,各路诸侯,特别是句町国反对王莽之前,王莽对句町王发出的警告。时间可能在“鉤町王邯”被贬职之前,或许就是《汉书》所讲,公元9年汉使历数“鉤町王邯 ”“罪状”的那枚简牍,并作为他杀害“鉤町王邯 ”的凭据。

第一次在墓内发现木车马具。车马具,是王权的象征。夏商至汉以来的历代王侯将相出行,最初流行四匹马就架,随后两匹马就驾,后来绎到也有一匹马接驾的。句町属地多为丘陵地貌,擅长骑马巡视、出征。墓中陪葬车马具,一则表明墓主的“王侯将相”身份,二则告慰墓主,你在位时名声显赫,戎马一生,死后照样车马接驾、有享不尽的荣荣华富贵。

第一次在墓内发现黄釉陶。从历史的足迹来看,此前学术界认为,云南对黄釉陶的生产使用非常晚,应在明清时期才开始盛行。古墓的发现,一跃将云南原认定生产使用釉陶的历史由明清推至汉代。鉴此,考古专家将其年代推断为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代,墓主应为当地豪户或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头领。 但因该墓早期被盗,很多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出土木椟也因损毁严重、字迹模糊且为只言片语,给考证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墓主是谁?与史料记载近2000年的句町王、西汉广南石寨山竞渡鼓是否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一连串的疑问可谓密雾重重、耐人寻味,为开展更深层次的调查考证勾起新的悬念。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