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慈溪博物馆盐业生产工具征集工作基本结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保存传统产业生产工具、再现产业历史面貌,自去年底开始,宁波慈溪市博物馆开展了传统盐业生产工具征集工作。迄今共征集各类工具八十余件,涉及盐田开垦、蓄卤晒盐到运输贮藏等各生产环节,反映了从清末民国至解放后盐业生产方法的演变过程,另有晒牌、官板等盐政当局发放的生产凭证,对于考察盐业生产制度,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
  
  慈溪的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文献记载始于唐代,至宋代已具一定规模。宋代慈溪自东至西已建有龙头、鸣鹤、石堰三盐场,其中石堰、鸣鹤两场的盐产量占钱塘江口南岸7个主要盐场产量的64%。13世纪后,三北半岛的北淤速度加快,石堰、鸣鹤两个盐场的实际作业区也不断向北推移,最后形成了庵东盐场,素有“浙江盐都”之美誉。慈溪各盐场的制盐方法经历了煎熬、板晒、滩晒三个阶段。宋代至清咸丰年间全部采用刮土淋卤火力煎盐的制法。咸丰二年(1852),板晒制盐法兴起,煎盐渐减。新中国成立后,制盐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60年代后滩晒制盐大范围推广,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至70年代末,由于海水淡化等原因,庵东盐场的部分盐田开始废盐改农或挖塘养鱼,至2001年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全线合龙,晒盐业告别历史舞台。目前,慈溪传统晒盐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传统晒盐工具作为盐业生产的载体,此次征集工作,对于完善传统产业技术展示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博物馆人员称,这批盐业工具主要从庵东镇老盐民手中征集。由于盐业生产工具大都为粗糙的木材和铁制品,而晒盐业也已停废多年,征集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慈溪市盐务局及盐业技术专家沈文海等众多热心人士的协助下,征集工作进展顺利。所征集的盐业工具,种类齐全,品相较好。此外,征集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少老织布机、摇车、洋油壶等“老家当”,说明对三北地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民俗用品的征集工作尚有潜力。(作者:宁波慈溪市博物馆  黄亦静 资料提供: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