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富林遗址发掘再获丰硕成果

    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西南的松江区方松街道,1999至2009年,广富林遗址先后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2010年4月至12月,由于松江新城开发建设,计划在原划定的广富林遗址保护区以外的西南区域进行施工,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该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墓地3处,墓葬279座,不同时期的房址2座、灰坑469个、灰沟52条、水井175口等重要遗迹,同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各类遗物,考古发掘再获丰硕成果。

    3处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现是本年度发掘的重要收获,3处墓地中发现不同时期墓葬275座,是上海考古史上发现墓葬最多的一次发掘。墓葬分布较为集中,3处墓地均建于地势较高处,分别分布于发掘区的北部和西南部。其中北部墓地139座,中部墓地32座,多为孩童墓,可能是为孩童专设的墓区,南部墓地104座。墓葬以东西向排列为主,墓地沿用时间较长,墓葬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十分复杂。晚期墓葬打破早期墓葬时,常常将早期墓葬的骨骼收拢、移位,表现出对往生者的尊重及一定的氏族意识。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绝大多数为单人葬,仅发现一例男女合葬墓。

    良渚文化墓葬

    M141:位于北部墓地西部,长方形土坑墓,为晚期地层及M137破坏,长2.15米,宽1.1米,墓向190°,仰身直肢,男性位于东侧,女性西侧,头向南略偏西,面向西,女性骨骼有错位缺失现象,墓主年龄都在20~30岁,随葬器物鼎、豆、罐、壶、盆及石钺等11件,大都位于男性的头部与脚部。墓葬的头向基本为南偏西,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少量仰身屈肢、俯身屈肢和屈肢葬的葬式。

    M265:位于北部墓地西南边缘,长1.7米,宽0.5米,墓向203°,俯身曲肢,头向南偏西,男性,年龄30~40岁,无随葬品。墓地中有二次葬的习俗,骨骼有明显的错位现象。

    崧泽文化墓葬

    M249:位于北部墓地中部,长1.95米,宽0.6米,墓向184°,仰身曲肢,头向南,面向西,女性,年龄35~40岁,随葬鼎、豆、盆、杯等5件陶器。

    M181:位于北部墓地北部,北部为现代沟破坏,残长2米,宽0.76米,墓向183°,二次葬,骨骼大体完整,错位明显,不见指骨、趾骨,头向南略偏西,面向东,随葬器物有带盖陶鼎、豆、杯、壶等6件。

    墓地的使用时间由崧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晚期,崧泽文化的墓葬为墓地的主体。大多数墓葬有随葬品,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辅以石器,部分墓葬中随葬有玉器及骨、牙器。良渚文化墓葬的随葬品明显多于崧泽文化墓葬,所以墓坑一般相对较大。M108是此次发掘中随葬器物最多的墓葬,属于良渚文化晚期,共出土27件随葬品,有6件带盖双鼻壶,1件陶罐,2件器盖,1件陶盆,1件带盖陶鼎,1件带盖陶簋,1件玉钺,1件石钺,1件石犁,1件石镰,1件石镞,1件小型石器,6件牙器,1件骨器。

    本次发掘区由于近现代人类的活动,早期文化堆积被破坏比较严重,现存堆积以崧泽文化为主,大致分布于发掘区北部及中部,部分灰坑体量较大、堆积复杂。H1672,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25米,南北宽5米,深约2.3米,坑壁经人工修整,坑底坑洼不平,坑内堆积可分为7层,灰坑内出土大量鼎、甗、罐、盆、杯等残片。

    此次还发现了2条崧泽文化的灰沟较为特殊,G135位于发掘区西部,残长近8米,大体呈东西走向,由两个长条形坑构成,坑之间由一条30厘米长的浅槽连通;G159位于发掘区东南,残长近9米,由三个长条形坑构成,中部的坑较深,坑之间同样由浅槽连通。由于遗址的西部及南部以湖沼类堆积为主,因此推测这两条结构特殊的灰沟或与引水等水资源利用相关。

    崧泽文化房址也是首次发现,位于发掘区的西部,墙体及上部均已无存,仅保留部分基槽,F7仅保存东段、南段基槽,基槽宽35~50厘米,残存深度10厘米,填土坚硬、密实,夹杂较多烧土块及炭屑,东段中部西侧紧邻基槽有一直径30厘米,深8厘米的柱洞;F8位于F7东侧,为F7打破,仅存南段及西南拐角部分基槽,基槽宽约65厘米,深约15厘米,填土与F7相似,基槽以北2.75米处有一直径30厘米,深约10厘米的柱洞,填土与基槽相同。

    良渚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发掘区西部及南部,以大型的池塘堆积为主。根据考古发掘情况分析,该处位置临近湖沼,因此这些遗存大都也与水资源的利用有关。如C1,位于发掘区南部,东西残长24.5米,南北约14米,深度约1.6米,北边经人工修整,呈阶梯状,可分辨出4阶,堆积可分为2层,①层底部发现大量植物残迹,层层叠压,多为草本植物的茎干,叠压方式无规律,大致以东西向为主,最厚处厚度约2厘米,分布不均且不连续,主要分布于北侧。C2,位于C1的东北部,东西残长21.5米,南北约9米,深约0.8米,壁呈缓坡状,堆积同样可分为2层,出土遗物丰富,陶器可辨有鼎、罐、豆等,另有较多朽木及兽骨。

    本年度发掘又一次丰富了以鱼鳍鼎足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此次发掘再次发现了此类遗存与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之间相互的叠压、打破关系,部分灰坑出土了较完整的器物,为研究该时期遗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H1430,位于发掘区西南部,平面呈椭圆形,长径1.74米,短径1.46米,弧壁平底,深度近2米,坑内堆积可分3层,其中第③层出土器物较多,大多数器物可以复原,可辨器形有鼎、釜、罐、壶等。H1603,位于发掘区中部,平面呈圆形,直径约2.6米,弧壁圜底,深1.3米,坑内堆积可分3层,其中第③层出土器物较多,陶器可辨有夹砂红陶鱼鳍状鼎足、泥质灰陶豆柄、泥质红陶罐、泥质磨光黑陶壶等。

    广富林文化遗存

    本年度发掘又发现了丰富的广富林文化遗存,并出土了许多重要的器物。广富林时期的遗存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南部。H1543,平面呈圆形,直壁圜底,东西长1.7米,南北宽1.3米,深1.6米,出土较完整的器物6件,其中夹砂灰陶袋足鬶、红褐陶带把圈足鬶为首次发现。夹砂灰陶袋足鬶,颈粗且较高,颈的一侧略加收分形成流,颈、流外侧施以凸弦纹,大袋足,宽器把,素面;红褐陶带把圈足鬶,罐形,矮圈足,腹部拍印小方格纹,颈部留有拉坯形成的旋纹,流为颈部收分制成,窄长器把为器物成型后贴附制成。此外,本年度发掘又发现了一座广富林文化墓葬,葬式特殊,头向东,侧身屈肢,无随葬品。最重要的一件器物是,在一个灰坑中出土的一件广富林文化的玉琮。玉琮,因受沁呈暗褐色,内圆外方,高约8厘米,表面仅施6道横槽作为装饰,与良渚文化的玉琮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广富林文化发现的第一件玉琮,它与广富林文化遗存的其他发现进一步完善了广富林文化的器物组合,而且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广富林文化的属性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更加翔实的资料。

    周代遗存在广富林遗址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近现代的活动对周代的堆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一些埋藏较深的遗迹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其中,此次发掘共发现了 50余口周代水井,多数水井底部都存在严重的塌陷现象,推测是长期使用的结果。另外还发现一柄青铜矛,保存完好,凸脊扁体双刃叶,刃叶较窄,銎较长,一侧有小环。此次发现的青铜兵器以及以往发现的周代祭祀遗迹、玉琮、青铜鼎残片、青铜农具等不仅丰富了广富林遗址周代的文化内涵,也验证了广富林遗址是当时本地区十分重要的聚落点。

    本次发掘还发现了一些汉代遗存。J291,平面呈圆形,直径1.1米,深约2.5米,陶制井圈,由宽40厘米左右的弧形陶构件拼接而成,残存4圈,井圈与井壁之间填充灰色黏土,土质细腻纯净,井底部平铺3块厚约5厘米的木板,木板上有方形孔。

    2010年广富林遗址的发掘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三处新石器时代墓地,墓葬数量多、随葬品丰富、时间跨度大。发掘确认了广富林遗址的西界与南界,结合以往的发掘成果分析,广富林遗址应是一个四周环水,规模宏大的聚落地点。广富林遗址中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及历史时期周代、汉代、宋元等时代的丰富遗存不仅丰富了各时期文化的内涵,也为我们研究上海地区的文化脉络、城镇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广富林考古队)(《中国文物报》2011年5月6日4版)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