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揭晓

  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博物馆协会承办的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终评会暨颁奖仪式,5月16日至18日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沈阳举行。进入终评的25个项目单位向终评会作了精彩的多媒体演示汇报。由15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在认真听取汇报介绍的基础上,参考专家实地考察报告和公众网上投票结果,最终评选出3个特别奖、10个精品奖和12个单项奖。


  本届参评展览的资格要求主要有:博物馆运用或主要运用本馆藏品自主策划、举办和经全面修改、调整后重新开放的,且连续开放至2011年1月1日以后的基本陈列;博物馆运用或主要运用本馆藏品自主策划、举办的临时展览,展期不少于3个月;配合重大历史、政治纪念、宣传活动,由多家博物馆联合策划、举办的临时展览,展期应不少于1个月;参评博物馆必须通过2009、2010度年检,且在近3年内未发生过文物被盗、损毁和重大安全事故。


  本届评选还有一个重大改进,就是改变简单的投票表决但不易体现差异性的评价方式,进一步量化评价要素,按照陈列展览的专业规律和发展趋势,从选题、内容、形式、制作、教育、安全、传播、服务、社会影响力和数字化展示等10个方面按比例赋以相应分值,由评委实名评分,请具有专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评分统计、复核工作,根据评委的有效评分综合平均得出每个陈列展览的最终分值,确定奖项。


  这次评选活动共收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99个陈列展览项目的申报材料。经过严格审查,有86个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项目获得参评资格。初评之后,有25个陈列展览项目入围终评。


  为促进全国博物馆提高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国家文物局于1997年启动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并开展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通过遴选特定时段的优秀陈列展览,进行宣传推介,使全国博物馆的展示、服务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项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至第九届。前三届(1997—1999年)仅限于文物系统,第四届(2000年)起推广至全国,并从第五届(2001年)起改为两年一评。经过14年的努力,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备受文博系统内外瞩目的知名文化品牌。作为国家文物、博物馆主管部门常设的唯一一项专门针对博物馆专业工作的国家级奖项,“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已成为中国文博界的“奥斯卡奖”。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激发了全国博物馆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前八届已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使得各个博物馆在筹备展览时都能按照评选标准的严格程度来准备。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本次评选的主任评委宋新潮在17日的评选结果发布会上指出。


 

  第九届(2009-2010年度)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结果


  特别奖:


  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延安革命史”基本陈列 延安革命纪念馆


  中国文字发展史 中国文字博物馆


  精品奖:


  “自然·生命·人”——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


  浙江自然博物馆


  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 浙江省博物馆


  中原古代文明之光 河南博物院


  长安佛韵——古代佛教造像艺术 西安碑林博物馆


  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陕西历史博物馆


  松花江的记忆——金源文化展 黑龙江省博物馆


  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 甘肃省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基本陈列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九·一八”历史陈列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最佳创意奖:


  天工开物——中国盐史 河北海盐博物馆


  最佳内容设计奖:


  福建古代文明之光 福建博物院


  最佳形式设计奖:


  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红色闽西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最佳制作奖:


  龙蟠虎踞——南京城市史 南京市博物馆


  最佳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奖: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省自然资源展 广东省博物馆


  北朝神韵——诸城佛教造像艺术陈列 诸城市博物馆


  最佳安全奖:


  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 首都博物馆


  最佳宣传推广奖:


  永远和祖国在一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最佳服务奖:


  明代鲁王展 山东博物馆


  最受观众欢迎奖:


  淮海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 淮海战役纪念馆


  最佳综合效益奖:


  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 湖南省博物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