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熙书《瘗鹤铭》漂流记(图)

  【文博故事】

  在上海图书馆看到一本《曾熙书瘗鹤铭》(右图为局部),乃是他晚年创作的精品,书后并附谭泽闿两跋。我不禁心动,想自购一本研读。可一打听,书店早已脱销。其受欢迎的程度令人惊讶。好在此书编者——曾熙四世孙曾迎三先生是我老友。当他知道后,不仅满足了我的愿望,还详细告诉我有关这件墨宝是如何散失在外,他又如何“踏破铁鞋”多年,才使这件墨宝辗转回归的。

  《瘗鹤铭》是古人为葬鹤所写的铭文刻石,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的临江崖壁上。历代书家都把它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大字之祖”。康有为就说:“楷书之传世者,不啻千件充栋。但大字之妙,莫过于《瘗鹤铭》……历代书法之临此者,唯东坡(指苏轼)得其神,山谷(指黄庭坚)得其形,外此不足道也。”我国有关典籍中出现《瘗鹤铭》的著录是在中唐时期。等到宋代,人们发现它已坠落长江,只剩下断碣残碑了。于是,爱好者纷纷捞石拓片,陆续传世。清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当时闲居在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又进行打捞,出残石五方,得93字。后人便以此为界,称之前传世的拓本叫“水前本”,之后的拓本则叫“水后本”。认为“水前本”的艺术价值更优于“水后本”。后代书家所临,一般都据“水前本”,曾熙自然如此。 

  曾熙(1861-1930),清末民初杰出的教育家、书画家。晚年自号农髯,在上海鬻字画,他一生钟情《瘗鹤铭》,书风受其影响最大,曾反复临写是铭百余次,还有多种版本刊印问世。此次迎三先生所编《曾熙书瘗鹤铭》,是曾熙1923年应弟子张大千请求,根据端方(号匋斋,清末大臣,著名金石家)藏“水前本”临之,赠与他作练习之用的。书后自题:“季爰(即张大千)弟好髯为鹤铭书,据匋斋水前本临此与之。癸亥除夕,熙。”(左图)张大千喜不自胜,当即钤上“大风堂”印章。不久,又请著名书法家谭泽闿作跋。 

  不料,1925年军阀齐燮元与卢永祥在上海混战,殃及平民。战乱中墨宝不幸散落。曾熙也于1930年8月27日与世长逝。

  曾熙有位及门弟子许冠群,天资聪颖,其篆书追求三代风貌,对《瘗鹤铭》也颇有研究,深得师赞许。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他偶然从市场中发现这件作品,惊喜之下立刻收下,再于1941年给谭泽闿过目。此老一见旧物,更思亡友,不禁提笔再跋:“前题记后忽忽十余年,去农髯之殇亦及一纪,循览反复,真所谓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者矣……” 

  曾熙一生作品极多,流失在外也不少。这些年来,迎三竭力搜寻乃祖墨宝及相关资料。《曾熙书瘗鹤铭》便是辗转回归的一件。我们细看作品,内有一方“戚叔玉氏珍护”章,可见他也收藏过。戚叔玉是上世纪下半叶国内著名收藏家、鉴赏家,与张大千交往甚密。他是如何得到这件墨宝,现在不得而知。不过可以断定的是,它至少已经在外面流转了三次,最后总算辗转回到曾家。  华振鹤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