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市场:风声鹤唳的嬗变

  “五一”长假稍纵即逝,市场迎来了热点新邮下台阶的走势,如此表现出乎不少投资者的意料,但实际上在节前这种苗头已若隐若现,只不过来势汹汹的下跌,让许多短线客感觉到风声鹤唳,悲观的情绪弥漫。

  看看不少品种的价格,在短短一周之内快速下跌了20%,自然会令不少市场人士心惊肉跳。其中双连小型张的“改革开放”即从58元急挫至45元,“草书”小版张也下滑到52元,而2003─2004年小版张的阴跌幅度有所增大。如此跌势似乎反映着前期的平台整固的失败,下台阶调整已不可避免。

  那么在这种跌势中,如何去判断市场的行情呢?从价格看,跌势连连的表现,让期盼“红五月”的投资者绝望。不过,如果撇开价格,而去认认真真地观察下跌中的成交量,或许结论就不一样了。在过去的一周内,一些下跌幅度较大的品种,在回落过程中却出现了放量交易的迹象,改变了前期沉闷的平台整理阶段成交萎缩现状。而这种表现说明了下跌中,仍然有逢低买盘在承接,这些买盘在跌势中敢于吸纳,绝非当市场的“救世主”,相反极可能是一种战略性的举动。

  事实上,如此表现在“兔年”春节后的市场上也出现过,仅仅是那个时候出现了盘整后的快速上扬,但昙花一现的冲高酿成了此后2个多月的下跌调整。现在我们又看到了价格快速波动的现象,只是价格运行的方向正好相反而已。

  在邮市上,盘整是最难熬的时刻,而一旦出现大幅度的价格波动,则往往预示着市场将发生重大的嬗变,这种嬗变实际上是一种突破的表现,既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但有时候会出现短暂的逆向迷惑表现。如1996年歇夏期,市场就出现这种快速下跌的走势,令大量投资者抛售逃命,但创新低的品种(除了新发行的高开新邮)却难觅,结果是随着8月份大行情的井喷,他们不幸成为了大行情前夕的被洗盘者。

  从近半年来的行情演变看,何其相似乃尔,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意热点品种的成交量,有时候量比价更重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