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眼”刘光启——天津卫实践得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买卖不行了,其他人都走了,我们老板对我说:“你是这里面的材料,你接着干。但是买卖不行了,天津我有一个学生,在天津天翔商场二楼,叫金石山房,他那个老板姓王,叫王奇珍,那是我徒弟,你上天津找他去。”我们老板送给了我两句话,让我记住“十年能出梅兰芳,十年出不了一个书画鉴定家”。如果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一杆子插到底,别改行。我就记住我们老板那句话了。一直是坚持,我在那个时期,对我来说,我们老板跑到天津来,业务上因为我在北京学的毕竟学了七、八年了,从我参加工作那一年大概是1943年,到1949年解放,51年到天津。我在北京学了七八年里面我就背念读这一套功夫,对于我来说学书画鉴定已经多多少少有一点基础了。背的名头多,就跟药方子一样,这是地丁,那是芦香,这是当归,一脑子这个。到了天津以后,北京来的非常的吃香,功底比较扎实一些。而且我的掌柜的是天津掌柜的老师,于是到了天津以后我们掌柜的把这一摊工作,基本上都交给我了。

天津来了以后,天津经营的方式跟北京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天津没有北京那么固执,那个时候就叫开放了,脑子活。再加上当时因为咱们解放以后,共产党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的搞,三五反运动、肃反运动、土地改革等等。这天津的八大家,九大家一些人,在天津租界地住在北京做官的人,解放以后开始破落了,家里面这些古玩、字画就开始卖了。我们掌柜的到那以后把一批书画弄过来以后整理、上帐、鉴定、编号,一直到卖,这一摊子工作,我们掌柜的整整的扔给我了。我那时候多大20岁左右,当时真是小脚踢球横哗啦,是因为我在北京有基础。在北京背的这些名头到了天津加以实践,逐步的提高,一点一点的提高了。与其说书画鉴定的理论上如何如何,到不是说在实践当中提高理论认识一步一步的上升。

所以在实践里面,能够体会到,在这个理论上里面,完全是对的也不然,完全是错的也不然,关键是你在对与错当中,你自己怎么运用,你自己脑袋里面体会一个字,什么呢?悟。我在这几十年里,我就玩这个悟字,我一直玩到我80了。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