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拍卖业在稳健、创新、调整中发展

  3月18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2010年中国拍卖行业经营状况分析及新年展望》即2010年中国拍卖业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本刊对蓝皮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提炼和综合,并将重要数据呈现给大家,以使业界同仁更好地学习、了解蓝皮书。


  蓝皮书主要内容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2010年拍卖行业经营的宏观背景介绍、2010年拍卖行业经营情况综述、2010年拍卖行业发展呈现的特点及对2011年拍卖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拍卖业在稳健创新调整中发展


  2010年是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趋稳的一年,“自主增长”带动行业发展趋向稳健。整个宏观经济逐步摆脱2009年下半年以来“爆发性”高速增长的局面,呈现出向自主增长的正常轨道过渡和演进。


  2010年,拍卖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贯彻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11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和变卖工作的若干规定》,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为此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协助人民法院做好民事执行中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规定从行业自律的层面对企业做好相关工作做了具体要求。2010年全年共实现协助法院委托财产的拍卖额865.26亿元。


  2010年7月,《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正式实施,成为拍卖领域,乃至中国艺术品市场领域的第一个标准,为拍卖企业规范运作及社会监督拍卖行为提供了直接可供参考的标准。


  2010年拍卖行业经营情况


  2010年,中国拍卖行业的年成交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6565.6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达41.55%。纵观整个过去的“十一五”,拍卖行业总共实现了20029.82亿元的成交总额,收官之年,更是迎来了年内单季成交额全面突破1000亿,以及全年成交总额突破5000亿元两项新的历史记录,不仅实现了行业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同时也把行业带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房地产拍卖业务继续推动整体业务增长。2010年房地产拍卖业务总计达到5727.01亿元,占全行业年成交总额的80.28%,与2009年78.74%的比重基本持平。无形资产和文化艺术品拍卖版块成为2010年拍卖业务增长最快得两个板块。无形资产拍卖业增幅最大,总额达323.43亿元增长89.06%。机动车业务为2010年中国拍卖业务唯一负增长板块。受国家出台的国三、国四汽车排放标准政策的限制,以及部分地区实行单双号限行等因素的影响。机动车业务全年成交43.09亿,减幅达23.72%。


  委托业务方面,传统的政府、法院和金融机构“三驾马车”的委托仍然主导着整个行业的成交总额。政府部门委托继续稳居榜首,以1744亿元的增量,成为决定2010年拍卖市场变动方向的主导力量。由于法院强制执行政策的调整、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2010年法院委托业务有所下降。


  在破产清算组业务方面,由于受到经济持续向好的影响,2010年该项业务委托也保持在了较为稳定的水平,预计2011年也将持续这一态势。


  2010年拍卖业务实现了东、中、西部省区齐头并进。由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拍卖业务发展不平衡在2010年仍然存在。东部省份业务继续增长,传统的广东、山东、浙江、北京、江苏、上海这六个拍卖大省(市)的成交总额占行业年成交总额的一半。同时,中西部拍卖行业快速崛起,四川、辽宁、湖北、安徽、福建、海南等省拍卖业年成交额相继突破200亿元大关。


  2010年拍卖行业发展特点


  成交额快速增长下繁荣与遗憾并存。2010年全国拍卖行业繁荣发展,单季成交全面突破1000亿大关,年成交额突破6000亿,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亿元拍品不断出现。行业在繁荣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行业增长质量有待提高的遗憾。房地产类标的成交5271.01亿,对2010年成交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8.74%,是推动成交额增长的绝对主力。但房地产佣金水平偏低,房地产拍卖业营业收入增长并不高。这种表面繁荣与深层的不足的现象应该引起起行业充分关注。


  资金和机构对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影响日趋明显。2010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火爆、高价迭出。全年,大陆地区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到了314.35亿元,较上一年增幅达37.81%。民生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陆续开发了包括发行艺术品投资基金、艺术品估价服务以及银行企业的艺术品收藏和艺术赞助等业务,这些新资金和机构追求收藏的体系化和收益的精确,因此具有明确文化价值和社会共识的稀缺艺术资源成为他们的目光聚焦点。


  新形式的探索不断涌现。世博题材资产的成功拍卖对充分挖掘了大型赛事、展会商机,生动、鲜活的展示采用拍卖方式处置大型展会资产的价值。2010年,网络技术在拍卖业的应用为提高拍卖效率打开了良好的开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部分地方协会、一些有实力的拍卖企业先后开始了对网络拍卖平台的开发和对网上拍卖方式的尝试。此外,在社会委托二手房拍卖、、烟台渔货、苹果、樱桃,威海海带、日照茶业、贵州辣椒等的农副产品拍卖、无形资产拍卖等新的尝试,开阔了业务发展的思路。


  各级政府机构助推力量明显。在快速发展的2010年拍卖业中,各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助推作用也不可忽视。2010年湖北省拍协和省内7家拍卖企业联合举办了2010年湖北“文化使者”文物艺术品拍卖季活动,四川省政府打造西南地区文化创意中心,北京市政府促进二手车网上拍卖等政策也在客观上对拍卖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企业分化逐渐明朗。2010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进行了第七次拍卖企业的资质评定。全国5000余家拍卖企业中,共有1648家企业参与此次评定,最终评出93家AAA企业, 442家AA企业,以及793家A企业。较此前于2006和2008年的两次评定,总体数量均有所增长。从评定的结果看,拍卖行业中的企业分化已经逐渐明朗。2010年评定出的1328家资质企业在过去两年中,以不足行业三分之一的数量,创造了全行业近八成的拍卖成交额。


  2011年拍卖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经历了2009年宏观经济的触底回升和2010年的稳健回归,2011年中国经济的前景是否良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拍卖行业在2011年中的发展态势。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认为,发展中国家将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而中国经济将在2011年获得8.9%左右的经济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拍卖行业在2011年中的稳定发展仍将可以期待。


  但是,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必须看到,2011年拍卖行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还面临着控制通胀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十二五”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它们在为宏观经济提出新的课题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的对拍卖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总的说来,2011年的拍卖业发展有以下趋势值得关注:


  房地产拍卖板块将出现调整。从拍卖业的整体来看,随着国家控制通胀预期、抑制资产泡沫的一系列措施出台,房地产领域的收缩调整已不可避免,主要依靠房地产拍卖而急剧增长的模式在2011年已难以持续。继2010年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进行调控,开发商囤地和投机性住宅需求得到初步控制之后,各地限购令等实施细则的出台。土地使用权拍卖制度的完善、廉政建设的加强都会对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业务的具体操作方式、业务量的消长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住宅性房地产项目调控力度的加大,住宅市场领域的投资性资金也将可能转而进入商用房地产领域,引发商用房地产拍卖领域的量、价齐升,从而为2011年房地产拍卖业务板块的内部分化提供了另一种变化的可能。


  文物艺术品拍卖领域的高价成交有望继续延续。随着2010年艺术品市场天价成交的传播效应,沉寂多年的一些珍品旧藏也会受到鼓舞而陆续流入市场,这将继续支持2011 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继续延续珍精稀品高价成交趋势。


  国有资产拍卖业务可能有所增长。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调结构”是2011年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如何在“有扶有控”的政策下实现国家对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是政府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随着相关国有资产新一轮重组和改制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及政府委托的拍卖业务的增长也出现了新的可能。


  司法委托拍卖业务将持续下行。作为我国拍卖业的传统业务领域,2011年司法委托拍卖业务的走向充满变数。自2008年以来持续进行的最高院关于司法委托拍卖政策的调研和调整目前仍在继续进行中。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司法委托拍卖制度本身调整带来的委托机构的变化以及佣金水平的持续调低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将成为导致司法委托拍卖业务持续下行的主要推力。


  网络技术将助力机动车拍卖业务。新兴的网络拍卖技术将有可能在2011年中,充分发挥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提高交易效率等优点推动某些业务领域的增长。特别是在机动车拍卖领域,随着国家汽车排放政策的日趋严格,汽车保有量较大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淘汰的二手机动车向周边及其他地区转移已成趋势。客观上形成了机动车网络拍卖的需求,促使北京市政府以及各主要的机动车拍卖企业开始积极推进网上机动车拍卖活动,为机动车拍卖业务提供新的发展方式。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