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文化自成一部历史(图)

  寿山石因质地温润,色彩艳丽受人钟爱。其天然美,天然纹彩,天然图像及天然韵味,更是天公之作。寿山石文化已自成一部历史。

  历代咏石的诗作亦有相当数量,诗人或言石,或写景,或惊讶“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或描述当年开挖寿山石盛况“日役万指佣千工”。

  在宋代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中就有关于寿山石的记载:“ 沙鸥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五花石坑,相距十数里,红者,缃者,紫者,惟艾绿者难得”。

  宋代祝穆编撰《方兴胜览》论福州特产有:荔枝、寿山石与海盐等。

  明代陈道修,黄仲昭撰《八闽道志》记载:“寿山在四者,与芙蓉、久峰二山相对峙,山有石莹洁如玉。”

  明代何乔远撰《闽书》载:寿山有九峰,峰生美石,莹润可研,可印……。

  在清朝,出现了有关寿山石的专著,将一般记叙文学引导向寿山石的科学理论探讨。第一篇开山之作是侯官人高兆的《观石录》,全文二千七百字。它虽然只评判了一百四十余枚寿山石,但却第一次提出“石有水坑、山坑”之分,水坑“质润姿温”、山坑“姿暗然质微坚”,为此后的寿山石大类的区分打下了初步基础。第二篇专著是浙江萧山人毛奇龄的《后观石录》,全文三千六百余言,是对自藏的寿山石章及印纽刻工进行评价的。他在水坑、山坑的基础上第一次增加了“田坑”类,而且提出“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观点,影响寿山石的分类和评价,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格局。

  民国龚伦著《寿山石譜》,张俊勋著《寿山石考》《寿山石譜》是完整的寿山石专著,对寿山石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考证了寿山石开采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陈子奋著《寿山印石小考》,潘主兰的《寿山石史话》,方宗珪的《寿山石全书》,陈吉主编的《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福州日报主编的《中国寿山奇石》,陈石编撰的《寿山石图鉴》,《寿山石雕刻艺术》等不下百余种,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寿山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