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与偏移写在“体外的心脏系列”2011·北京展前面

  文刘国鹏


  “体外的心脏”旨在展示有海外留学或艺术创作经历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与思考。这一初衷来自两个方面的辩证考量:一方面,该艺术群体游离或一度游离于中国本土之外,具备双重或多重文化、艺术背景,另一方面,其海外经历并不必然造成同母体文化的割裂或隔离,相反,其文化身份认同因面临相异文化境遇而得以被强调和重新凸显,“体外的心脏”之谓,意即游离于中国文化母体之外,而精神维系一仍其旧之故也。


  与此同时,处于同异域文化短兵相接境遇中的海外艺术家,其艺术表现之张力往往是双重或多重的。既寻求对构成其文化身份源泉的母体文化进行重新理解和定位,也试图在同异域文化的接触中调适此前业已形成的艺术态度和认知限度,从而呈现出一种更为开阔和开放的艺术认知立场与艺术表现方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该进程的对立物——本土身份(民族身份)的日益被强调,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及其对全球化进程的不断融入,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先行者和中国本土与中国以外世界的“接触地带”,海外中国艺术家自当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分析,事实上,中国海外艺术家群体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种带有普世意味的世界性历史进程的试验品;而作为“文化中国”的“周边地带”和身为介乎东、西方的“接触与中介”,其所凝聚的独特经验与认知,已向作为“中心”的中国本土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和丰富启示。


  不过,中国当代艺术界对海外中国艺术群体的关注迄今为止多聚焦于某些在西方艺术界获得青睐或成功的人士,在自卑情结的推波助澜下,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往往被迫担当起作为“边缘”角色的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居“中心”地位的西方艺术界的代言人这一“英雄”角色,受此狭隘视野和情感的局限,上述艺术家的“成功”,反过来助长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和批评界的“乡愿”心理,使得他们仅仅满足于这一被幻觉放大的心理意淫,而鲜少触及该群体的普遍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以及该群体在艺术思考和实践上所呈现出的形式各异的个体努力。


  与此相左,“体外的心脏”则试图在“现象学”意义上,以“价值悬搁”的态度单纯呈现这一特殊群体的普遍思考和独特作品诉求,以及他们与中国本土艺术家的趋同性与差异性,异域艺术训练背景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关怀以及对当下具体社会现实的关注,无疑催生出中国海外艺术群体某些鲜明而又迥异于中国本土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


  在此意义上,策展人显然希望通过一种简单而“反动”的方式,自2009年开始,选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逐年持续深化《体外的心脏》,使之成为一个能够自我演绎的、有机的、系列化展览,以“慢”来对抗今日艺术展览的“快”,以“重复”来对抗艺术展览的海量“覆盖”。截止今日,《体外的心脏》已先后于中国平遥(2009)、比利时圣尼古拉斯(Sint-Niklaas,2010)等地实施,宛如一曲建立在模仿对位基础上的单赋格曲,《体外的心脏》试图在保持既有主题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时空条件和艺术家的自主选择演奏出不同的变调。


  “回溯与偏移”则是《体外的心脏》在2011年度选择的一个新思路,即按照艺术双年展的操作方式,针对每一展览系列,选择某一有着鲜明特点的倾向性,从而强调或深化对海外中国艺术家某一层面或维度的认知。“回溯与偏移”之谓,即试图从两个相反相成的方向展示和呈现这一特殊群体的思考与行动:一、对中国海外艺术家的历史“回溯”和当代中国海外艺术家在其固有历史脉络中所发生的“偏移”;二、当代中国海外艺术家在精神向度上对自身文化“回溯”的努力及其在作品呈现方式上所发生的“偏移”效果。


  此次参展的35位艺术家分别在美、德、英、法、澳、意、俄、日、芬、玻等多个国家旅居和从事艺术活动,拥有各自独特的跨文化和多文化对话经验,并借助影像、装置、架上绘画、图片和水墨等当代艺术形式为我们展现了多元而丰富的创作视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