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铜官窑遗址


 

    为配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获取较好的展示本体和学术研究素材,充分揭示长沙铜官窑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在已有考古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术与工程需求,精心编制了《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规划》。2010年3月16日,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正式启动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同湘潭市博物馆、衡阳市文物处、衡山县文物管理所、衡东县文物局、怀化市文物处、中方县文物管理所、南京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等单位的专业人员组建了长沙铜官窑遗址考古工作队,严格依照《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规划》,分阶段稳步地开展考古工作,在细致严谨的传统田野考古工作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考古、考古物探等科技手段最大限度采集各类原始数据。在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的大力协助下,考古工作紧凑有序地进行,考古队员团结协作,克服困难,至12月底,本年度的考古工作圆满结束。

    本年度考古工作的包括发掘与勘探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谭家坡1号龙窑遗址和陈家坪窑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二是长沙铜官窑遗址及其周边的地区考古勘探工作。考古发掘是在传统发掘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数字考古设备与技术全程跟踪采集各类原始数据,主要用全站仪、立体影像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现代科技仪器和技术手段对考古发掘的最小堆积单元逐一跟踪记录;考古勘探则充分使用传统的人工踏查、钻探、试掘、剖面清理等方法,同时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的专业人员,根据文物埋藏特征,在遗址区域内对地下文物进行了无损伤的考古物探(地球物理勘探),主要使用了三种探测技术:磁法、多频电磁法、高密度电阻率法。 

    一 考古发掘

    (一)谭家坡1号龙窑遗址的发掘

    谭家坡1号龙窑在《2006年长沙窑遗址调查勘探报告》中被编号为Y38,为方便叙述,下文统一用“Y38”指称谭家坡1号龙窑。我们在Y38东、南、西三面布设探方,以期较完整地揭露作坊与其他相关遗迹。在Y38保护棚西侧顺坡而上布5×5㎡探方十一排,共30个探方,保护棚南10米处布方5米×5米探方9个,在保护棚东侧坡顶较平缓处布5米×5米探方4个,共计探方43个,发掘面积1075平方米。Y38作坊遗迹集中分布于西侧发掘区,东、南两面的探方中未发现重要迹象。

    Y38保护棚西侧接近坡底的平台附近为1983年发掘探方所在区域,此次对其回填土进行重新清理,揭露1983年度考古发掘报告(《长沙窑》,1996年,第11页)中提及的作坊遗迹,并以1983年发掘区域为中心,顺坡布设5×5㎡探方十一排,共30个探方。

    对Y38发掘取得了以下几点收获:

    1、获取了品种丰富、类型全面的文物标本,通过进一步整理我们将对谭家坡1号龙窑的产品特征、制瓷工艺、装烧方法和文化内涵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2、揭露了一批该窑址制瓷工艺流程有关的遗迹现象,是很好的展示本体。Y38西侧发掘区共揭露与窑场制瓷活动有关的遗迹28处,有灰坑、沟、灶、池、房子等遗迹类型,都是窑场制瓷活动的功能单元,如挖泥洞、淘洗池、储泥池、陶车坑、工棚、灶、烘烤炉、釉缸、装窑出窑活动台面等。这些遗迹较完整地展示出了Y38的制瓷工艺流程。但由于Y38沿用时间较长,部分遗迹之间有打破关系,保存状况不佳。对这些遗迹现象进行科学的展示,原料的采集、加工,制坯、上釉、装烧等制瓷活动,都将鲜活地呈现于大众面前。

    3、明确了该窑的兴烧和废止年代。结合纪年材料和出土遗物遗迹的特征,我们可以判定,Y38兴烧于9世纪初,废止于9世纪70年代。

    4、数字考古的初步尝试。为使本次考古发掘的信息获取量最大化、信息资料数字化,减少因考古发掘而不可避免的信息流失,我们联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进行了数字考古的初步尝试。在严谨细致的田野考古工作基础上,用全站仪、立体影像仪、三维激光扫描仪、航空拍摄等现代科技仪器和技术手段对考古发掘的最小堆积单元逐一跟踪记录,以求用数字技术达到考古发掘可逆化的目标,使民众了解古代窑场作为一个考古遗址的形成过程,为数字化展示窑场建窑、生产、废弃等历史场景提高原始数据。

    (二)陈家坪窑区的发掘

    陈家坪遗址位于彩陶源村陈家坪组陈家山南部山包,是由Y30、Y31、Y33、Y34、Y35、Y40等窑炉及其废弃堆积、作坊、挖泥洞等遗迹遗物组成的一个窑区。2006年、2010年两次考古勘探成果表明,陈家坪遗址区域内的窑址分布十分密集,遗迹遗物蕴含量丰富,窑炉、窑业废弃堆积、挖泥洞、通气孔、作坊等能反映长沙铜官窑生产制瓷工艺流程的遗迹共存于此,而且现代建筑较少,保存状况相对较好,是较理想的考古发掘点,具有很高的展示价值。

    本次考古发掘工作共有四大区域,发掘面积共615平方米。

    第1区域:Y33发掘区。位于蔡觉文家东南侧与蔡其家屋后山顶窑包。依山势布23米×5米的探沟一条(T1),发掘面积约115平方米。

    第2区域:Y30、Y31发掘区。位于蔡杰文家东侧山顶窑包,延伸至蔡杰文庭院围墙外的李家园子一带。依山势布20米×10米的探沟一条(T2),发掘面积约200平方米。

    第3区域:窑丘遗址发掘区。位于陈家山南麓东面的农田中。布探方5米×5米八个,发掘面积约200平方米。

    第4区域:Y40发掘区。布5米×5米探方4个,发掘面积100平方米。

    2010年下半年对陈家坪窑区这四个区域的发掘取得了以下主要收获:

    1、对长沙铜官窑窑炉构造特征有了基本的掌握。Y33尾部保存较好,残存有窑门、排烟室; Y40的头部,火膛、火门等保存较好。综合不同窑炉残存的构造部分,我们可以对长沙铜官窑的窑炉建筑技术形成科学的认识。

    2、对不同窑炉的发掘获取了较多的实物标本,通过下一步整理我们将对窑址的产品特征、装烧方法等方面取得较全面的资料,进一步发掘长沙铜官窑的历史文化内涵。

    3、在窑丘遗址发掘区发现了一处重要的唐代大型建筑遗址。该建筑坍塌后的废弃堆积中含有大量板瓦片、筒瓦残片、红烧土颗粒、炭屑,少量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铺地砖、建筑构件、瓷质泥塑佛像残件等建筑附属物。这些建筑废弃物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东部,在建筑堆积物的西部一线发现用筒瓦铺砌的排水沟一条,揭露部分长约1.8米,向北延伸至该方北隔梁里。在排水沟西侧有一直径约40厘米的柱洞。从堆积中所见的板瓦、筒瓦、瓦当、佛像残块、排水管、柱洞等遗迹遗物推断,这是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可能与窑神信仰有关,或为窑神庙。如推测不误,这将是全国考古首次发现的唐代窑神庙遗址。受时间与发掘面积所限,其功能属性尚不能妄下定论,还有待下一年度继续扩大面积进行发掘再对其定性。

    二 考古调查与重点勘探

    本年度的考古勘探工作主要是在《2006年长沙窑遗址调查勘探报告》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也参考了历年考古工作的成果。勘探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遗址区域范围的再确认、窑炉调查、挖泥洞调查、作坊区调查、石渚湖区调查(包括市场区、货藏区、码头区、生活区)和墓葬区调查。在调查方法上,充分使用传统的人工踏查、钻探、试掘、剖面清理等方法,同时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的专业人员,根据文物埋藏特征,在遗址区域内对地下文物进行了无损伤的考古物探(地球物理勘探),主要使用了三种探测技术:磁法、多频电磁法、高密度电阻率法。通过考古队员们的共同努力,本年度考古勘探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勘探成果。如发现了石渚湖南面窑区的存在,确查了76处窑址,对墓葬区、生活区的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定,框定了唐代石渚湖的大致范围,此外多种物探手段的使用为无损探测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我们在下年度计划发掘的窑丘建筑遗址区域用多种方法做了重点探测,探测结果有待验证,不断总结、验证对“异常”的解释是田野考古无损探测技术走向成熟的关键。这些成果将是全面复原长沙铜官窑遗址唐代原始地貌与人文景观的依据。限于篇幅以下仅介绍窑炉调查情况。

    窑炉调查

    为全面掌握长沙铜官窑遗址的现状与文物资源,我们在长沙铜官窑遗址窑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普查,在石渚湖南北两岸约2公里范围内共确查窑址74处,其中石渚湖北岸窑区64处,南岸窑区10处。经此次调查可知,石渚湖南岸一带的低矮山丘也是长沙铜官窑的窑区范围,该区产品与石渚湖北岸窑区部分产品的特征相同,但以烧制青瓷器和粗陶胎质的大型盛器为主。石渚湖南北两岸的窑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研究长沙铜官窑渊源、功能分区等学术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石渚湖南岸的窑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注意到,但未得到重视和较好的保护。现分石渚湖北区与石渚湖南区介绍调查情况。

    1、石渚湖北区。基本与现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范围重合,面积约68万平方米。我们在该区共确查窑址64处(包括窑炉、废弃堆积区、作坊区等相关遗址区)。这64处窑址按保存现状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1类

    现存窑床或窑墙的窑址,共47处。以Y2(尖子山)、Y 6(堆子山)、Y21(蓝家坡)、Y33(陈家山)、Y38(谭家坡)为代表。各窑产品类别趋同,特征近似,普遍都有彩饰,年代相差不远,只是规模大小不一,部分窑址产品烧成后的胎色、釉色略有区别,应与坯釉原料、烧成技术的差异有关。

    第2类

    未见窑床或窑墙但有大量原生窑业堆积、窑砖、烧土或窑渣,可判定存在的窑址,共6处。以Y60(细子山东坡)为代表。Y60位于细子山东麓西冲口,所处山包遍布匣钵等窑具和瓷器残件,附近未发现窑炉的痕迹,从地形看,此山包当有独立存在的一处窑场,而不是附近窑炉的废弃堆积。

    第3类

    以往工作明确记载但窑炉现已彻底被毁的窑址,共9处。以Y11(廖家坡)、Y14(廖家坡)、Y44(灵官咀)、Y46(灵官咀)、Y47(半边山)为代表。这些窑址在以往的工作成果中有明确记载,但因工程建设而被彻底毁坏。如Y11——Y14在2006的调查报告中尚可见部分窑床,现因水利工程而不可见。Y47在《长沙窑》(1996年)中有明确记载,但现在只残存少量的匣钵碎片堆积。

    以上64处窑址如按窑场共用生产空间及其互视性划分,可分为14片区:

    1、半边山片,1处。(Y47)

    2、庙冲片,3处。(Y27、Y25、Y26)

    3、挖泥洞片,5处。(Y28、Y29、Y32、Y33、Y34)

    4、南岸丘沿河片,2处。(Y70、Y71)

    5、灵官咀片,4处。(Y44、Y45、Y46、Y55 )

    6、胡家垄片,6处。(Y40、Y36、Y35、Y37 、Y31、Y30)(Y37可能不存在)

    7、蓝岸嘴片,4处。(Y24、Y52、Y53、Y54)

    8、谭家坡片,3处。(Y38、Y39、Y59)

    9、蓝家坡片,7处。(Y21、Y20、Y19、Y18、Y17、Y22、Y23)

    10、廖家坡片,5处。(Y11、Y12、Y13、Y14、Y15)

    11、瓦渣坪片,5处。(Y9、Y10、Y50、Y51、Y16)

    12、都司坡片,8处。(Y6、Y7、Y8、Y41、Y42、Y43、Y49、Y56)

    13、长坡片,9处。(Y1、Y3、Y4、Y5、Y48、Y57、Y58、Y72、Y76)

    14、西冲片,2处。(Y60、Y2)

    这14片区是依据现今地貌初步划分出来的,不能视为片区内窑址之间存在共时关系的证据。各窑址的大致时代及相对早晚关系的确定,还有待下一步整理工作的进行。结合以前的工作成果和此次调查的初步印象,窑区内沿河(湘江)、沿湖(石渚湖)的窑群,其始烧时代可能相对较早,堆积区地层底部以青瓷为主,如蓝岸咀片、西冲片等。

    2、石渚湖南区。窑址主要分布在石渚老街、泥家台、游船嘴和老窑上一带低矮山丘上,面积约60万平方米,窑址分布密度较北区稀疏,共确查窑址10处(Y61、Y62、Y63、Y64、Y65、Y66、Y67、Y68、Y69、Y75)。

    其中石渚老街和泥家台的窑址因村民基建被破坏得十分严重,但仍可见集中分布的窑业堆积,匣钵、瓷片、窑砖散见于民房前后,可确定在石渚老街和泥家台至少各有窑址1处。游船嘴窑址所见玉璧底青瓷碗、碾轮也是石渚湖北区窑场最常见的产品类型。老窑上窑址群值得注意,当地村民传说此处南北走向山冲两侧的山包上共有7处窑址,东边4处,西边3处,并且声称“老窑上的窑址比石渚湖对岸的窑都早,所以叫老窑上”,我们在此处山包上确查到7处窑址,东边5处,西边2处。老窑上窑群都以烧制粗陶胎质的大型盛器为主,胎壁厚重,器型粗大,以大陶缸为主;老窑上窑群以水波纹装饰大型盛器口沿下部的特点我们在陈家山窑群的产品中也有发现,这说明老窑上窑群与石渚湖北的窑区存在某种联系。老窑上窑群的年代是否像村民传说的那样要早于对岸的窑群?又或这些陶窑与瓷窑共存,它们烧制出的大陶缸用作瓷器外销时的装载工具还是普通的生活盛器?这都还有待深入考究。

    除此之外,我们在长沙铜官窑遗址西北的觉华山西北麓发现两座窑,分别编号为Y73、Y74。Y73以烧制青瓷为主,Y74以烧制大陶缸为主。这两座窑的发现说明唐代窑址从石渚湖向北到铜官老镇都有分布,铜官一带的制瓷业在唐代就已十分繁荣,历史时期湘江两岸的窑址从铜官到湘阴直至洞庭湖口连绵不断。这些以烧制青瓷为主的窑址很可能就是《茶经》中所提及的岳州窑,长沙窑早期烧制的青瓷产品可能被视为岳州窑的一部分。(执笔:张兴国  发掘单位: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潭市博物馆、衡阳市文物处、衡山县文物管理所、衡东县文物局、怀化市文物处、中方县文物管理所、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