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眉县尧上秦汉聚落遗址

 

    尧上遗址位于陕西省眉县常兴镇东北,北依台塬,南临渭水。2009年10月,因西宝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眉县文化馆联合组成考古工作队,对这一区域展开了大规模地抢救性考古发掘。先后发掘了常兴收费站东侧汉代墓葬群、白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汉代墓葬等地点。2010年4月至今,考古队对西宝高速公路常兴北服务区进行了集中考古调查、钻探及发掘,新发现并确认了一处文化堆积极为丰富的秦汉遗址,并初步摸清了遗址的范围,为确认遗址性质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截止目前发掘面积2300余平方米,普探面积约70000余平方米,清理灰坑197座、水井8眼、壕沟4条、瓮棺葬6座及成人墓葬2座。

    尧上遗址内灰坑分布密集,有复杂的叠压打破关系。灰坑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一种是方形或长方形坑,平底,坑壁处理规整、光滑,共55座;另一类为不规则形灰坑,坑底形状多样,锅底状较多,显示出较大随意性,共80座。第三种为(椭)圆形灰坑,共62座。上述灰坑出土了大量罐、釜、盆、钵、甑等日用生活陶器残片及筒瓦、板瓦、瓦当、铺地砖等建筑材料。

    尧上遗址共发现8眼水井。根据口部形状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就其井壁建筑形式而言,有土坑、砖砌和井圈等三种形式。本次发掘发现3座陶窑,集中于发掘区东部,往往与水井成组分布,二者显示出较为密切的关系。在陶窑附近及其填土内发现了大量的残次品堆积,包括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及盂、釜等日用陶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个别灰坑中还发现了一批范的残片,包括瓦当范、人物俑范、青铜器范、瓦唇外范以及陶拍、陶托垫、支垫等与制陶相关的生产工具。上述重要遗迹及生产工具的集中出土,暗示着这一区域或与陶器生产相关,水井当为烧制陶器的辅助设施。

    目前发现的四处壕沟,其中三条位于中部发掘区,呈东西向并列;另外一条位于东部发掘区。壕沟宽约2-4米,深度约1.5-3米,口部形制不甚规整。沟内常见多个灰坑交错打破现象,灰坑多为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出土大量陶器残片及建筑材料。初步判断,壕沟及沟内常见的方形坑或也与陶器(建筑材料)的生产有关。

    尧上遗址出土陶器种类繁多,以罐、盆、甑、釜、椭圆形槽等器物居多。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板瓦、筒瓦以及回纹铺地砖及空心砖等建筑材料,尤具特点。板瓦、筒瓦的部纹饰有细绳纹、粗绳纹、交错绳纹之分,内部纹饰包括素面、麻点纹、布纹、方格纹、粗绳纹及细绳纹等多种。瓦的切割工艺分为外切及内切两种。板瓦从其制作工艺看,有从内侧分割的,也有从外侧分割的;从纹饰看表面有分布均匀的绳纹,还有较粗狂乃至交错的绳纹,板瓦内壁有明显泥条盘筑的痕迹和布纹、绳纹、方格纹、素面等多种形式。铺地砖纹饰大部分为十字分割的回纹和菱形纹。另外还发现带有“长生未央”戳记的空心砖。上述建筑材料的集中出土及陶文暗示着当年此处可能有大型建筑遗址。但遗憾的是,本次发掘中并未见到建筑遗址。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掘还发现了一些带有陶文的陶器残片,有“南舍”、“斄亭”“日利”以及“霸陵过氏□”等陶文。

    本次发掘出土瓦当数百面,多已残损。瓦当以图案瓦当居多。当面多以双线和单线十字分格,内区多饰方格纹、乳钉纹、曲尺纹等,外区间缀以卷云纹、连云纹、蘑菇云纹,还出土有 “长乐未央”、“千 秋万岁”及“利”等文字瓦当。这些瓦当与关中地区出土的秦汉瓦当有许多共同点,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

    根据尧上遗址出土陶器及建筑材料的特征初步判断,遗址年代在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水经注》载:“渭水又东径郿县故城南”。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郿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十五里”。唐代以后的郿县县治在渭河以南,斜水之东,与今日眉县县城基本为同一地点。据此而言,位于其东北十五里的两汉眉县县治就更应该偏东,恰合于现在考古发掘所在区域。

    为了进一步寻找有关两汉眉县县治的相关证据并为判断发掘区所揭露遗迹的性质,考古队根据附近村民反映的情况,在发掘区外围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与重点区域考古勘探。目前,已在发掘区北部以及西南部发现了成片的长条形夯土遗迹,估计当与城墙有关。历年的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证明,以尧上遗址为中心,周边直径约3~4公里方围分布着大量的秦汉时期墓葬,其中心区域基本不见墓葬。这一现象强烈暗示着以尧上遗址为中心的区域当为秦汉时期眉县县治所在,而其周边发现秦汉墓葬的区域当为秦汉眉县城内居民的墓葬区。从地形地貌,这一区域具备承载一个汉代县城的地理优势。丰富的建筑材料及成片夯土遗迹(城墙?)也为上述推断也提供了实物证据。

    尧上遗址及附近的调查、钻探与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就是发现了一处重要的秦汉聚落遗址,出土了一批重要的秦汉时期遗迹及遗物,对研究秦汉时期的中小型聚落的特征、辨析汉代普通人群的物质遗存、了解秦汉时期普通人群使用的日常生活器物的特征及建筑材料特点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我们确认秦汉时期右扶风一带县城一级城址的地理位置提供了有力证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期的日用陶器和建筑材料,特别是瓦当、板瓦及筒瓦及日用陶器的演进特征、分期及工艺的研究,在考古资料上尚缺乏足够的地层学证据。而眉县尧上遗址复杂的地层关系、丰富的出土物恰恰为开展上述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毫无疑问,建立在地层关系基础上的比较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尧上遗址的发掘及研究将为秦汉时期的日用陶器与建筑材料的分期断代树立一个参照性的标尺。这一点,相对于目前数以万计的汉代墓葬资料及都城遗址而言,尤为可贵。(执笔:孙周勇、李坤、刘怀君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眉县文化馆)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