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投资不可博傻

文/苏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眉,媒体人,十几年行走股市边缘,感悟投资人生。

艺术品的证券化,本来是一件好事。一则降低投资门槛,使得小投资者也可以分享艺术品价格上涨的蛋糕,二则降低艺术品交易门槛,从而让其获得更加市场化的定价。只不过,艺术品的证券化有些变味了。

更多的内幕细节披露让这个新生事物遭遇了愈来愈多的质疑。姑且不说上市之后的爆炒,就是艺术品证券化“IPO”这一过程,已经凝聚了很多泡沫。

画家白庚延两幅画作《黄河咆哮》和《燕塞秋》,证券化的时候,分别估价600万元和500万元,发行价格均为每份1元,对应投资份额为600万份和500万份。有媒体说,其中一副画作在“IPO”之前一个月的拍卖会上,价格仅仅在6万多元。证券化的过程,就让其身价陡增百倍,市盈率不可谓不高,风险不可谓不大。

马克思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

事实正是如此。参与这样的艺术品投资无异于博傻,不禁让人想起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荷兰郁金香热。尤其到了交易后期,这两幅画的价格,甚至超过了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这种炒作,已经明显背离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成为资金的狂欢舞台。就像郁金香一样,当泡沫戳破,一切无可遁形。

其实,艺术品投资有很多种。资金雄厚的,直接到拍卖场买下名家名作。资金一般的,也可以到画廊觅宝。

我有个朋友,本身是艺术的门外汉。前两年随着艺术品投资热潮,也渐渐对画感兴趣。周末闲暇,一直在各类画廊中游走。耳闻目染,渐渐地也能品出一些意境来。

他买画,买的都是“二三线股”,也就是那些名气不大的青年新秀的作品,每幅画的单价都不高。但是,只要其中一位画家今后名身鹊起,他的投资就算大获成功了。

另外,他买画专挑自己喜欢的买,买回来就挂在家里作装饰,慢慢欣赏。看久了若是不喜欢,再委托画廊卖了。渐渐地,他家里成了一个小画廊,手头也存了不少画作。他这样的艺术品投资,涨了就是额外的收益,不涨也不失艺术品本身的观赏价值。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