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副总赵强先生谈金铜佛造像的火热市场心理

中国文物网搞佛教收藏一些藏家,或者是投资者,为什么要选择佛教文物?是一个宗教信仰心理在里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贸圣佳2011春季拍卖佛教专场3234号拍品 清铜嵌金银无量寿佛像

宗教信仰

他选择这个佛教艺术品有很多的原因,但是你说的宗教信仰是其中一种原因。佛教文物跟别的不一样。你买一个官窑碗你敢用吗?不敢用!佛像可以供奉礼拜。所以说佛像不一样,现在有很多学佛,礼佛的人,他有对佛教感兴趣的地方,觉得佛像又是有上百年的历史,通过历代的高僧的开光、通过无数人的顶礼膜拜,有很多加持,所以这样他既是一个文物,又有一种独特的实用性,所以觉得它是镇宅之物,这种心理确实存在。

金属雕塑的高水准时期代表作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说中国人在雕塑方面。在公元前两三千年的时候,埃及的雕塑都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是那个时代我们做金铜器也很了不起。说明我们中国人对雕塑这一块是一个不知道是因为一种观念的原因,还是因为一种技能的原因,就是我们在这一块是相对缺风的。在雕塑这一块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宗教的这种佛像也罢,道教的神像也罢,他也是一种金铜雕塑。你看我们有比较早期的,像四大石窟里面的云岗,龙门石窟造像,这也属于造像,但是他毕竟属于一种石雕。那么这种金属雕塑,早期的可能从五胡十六国的时间就有,那很小,体量太小了。真正成为传世量比较大、比较成熟的还是明清时期是最成熟的。唐代和宋代也很流行,但是真正最成熟的时候还是在永乐宣德时候是一个标志、康熙乾隆的时候又是一个标志,基本上这么两个时期。既然永宣是瓷器,包括一些杂项那个时代都是比较发达的,康乾盛世,特别是乾隆时候各类的瓷器玉器书画杂项都是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所以这两个时期佛造像的代表就往往是以宫廷造像为代表,永宣宫廷造像、乾隆宫廷造像,包括一些康熙时候的造像。它们是代表那个时候最高工艺水平,所以收藏这些佛像对于一些收藏者来讲,是符合文物收藏的规律的。收藏东西都是要收藏盛世的、工艺水准最高的代表作。佛像也是那个时期重要的代表作,是具有这个理由的。除了说有信仰的原因,还有就是从文物收藏的规律来说,也是要找这些东西的。

佛像这一类的东西比收藏瓷器更踏实。收藏瓷器易碎,佛像是收藏的价值更踏实。从这个项目来说是这样子,大家觉得可能这个保护他起来成本会小一些,另外觉得这个比较可靠一点,比较不会轻易的受到损伤。这是综合的原因,没有一项原因能够单独提出来。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就是说它有它的可持续性。因为从永乐的佛像来说,永乐皇帝在历史上文献里面记载,他的弟弟送给高僧活佛的佛像,他都斥责,“以臣子行天子之礼”,作为臣子的你怎么能做僭越的事呢。所以就是说当时的皇帝重视是很高的。入选的宫廷造像是以皇帝的名誉送的,所以他是很了不起的。哪一个瓷器是受到这样程度的重视呢?

你说如果说瓷器的成本和做一件永乐的佛像的成本哪一个高?毫无置疑的是佛像的成本高。包括乾隆宫廷造像,现在乾隆的官窑的瓷器价格都很贵,简单的一个立件都比较贵了。那么你看六品佛楼的佛像,数量是很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好像铸造的数量很多,一个六品佛头几百尊,几座六品佛楼,但是这些六品佛楼都毁了,都散佚了,有些已经流放到国外去了。其实真正在国内市场流通的就是这些佛像都经过皇帝认证的,是皇帝亲自过目的,提供过意见的。佛像有的时候某一个腿的造型,都是皇帝亲自下指示。这个身体的姿势要照佛教来做,另外包括一些工艺也是在乾隆皇帝的要求下,几经实验才成功的。因为过去大量的镏金的佛像耗国库的力量很大,所以那个时候皇帝你看发明的那种烧古泥金的方法很雅致,沉稳大方庄严,但是成本又相对的降低了很多。康熙的时候建国刚开始,他的佛像都是玄德时候那种比较注重繁缛的、精美的纹饰的修饰,他比较注重这些。包括那些飘带一些细节处理,都是很讲究的。但是那时候虽然属于盛世,但是战事还是没停过,所以到了雍正的时候铜矿枯竭,没有新的铜矿发掘,铸钱也很薄很小了。到了乾隆时候大小金川都打下来了,那铜矿源源不断的挖掘出来,所以才有这个能力建造这个佛像。雍正的时候,他就不太喜欢先皇那种大量的国力去耗费在做这个瓷器工艺品,他认为先朝做的已经足够用了。所以那个时候在他的影响下,各类的工艺品包括佛像的铸造都是走下坡路。从乾隆以后,就没有再见过宫廷的款制的佛教像。所以从社会上民间上流传的佛像其实也是在每况愈下,精美程度什么的都在下降。在这种状态下,我觉得永宣的、乾隆的时期宫廷造像还是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也是收藏市场给予收藏者一种建议。

为挖掘的“金矿”

再有一个就是佛像因为过去古玩对佛像包括绘画里面对佛像他属于释道这一类,在古玩书里面都不论,原因是他是一个敬畏的感觉,不能谈这类东西的买卖,所以从某些程度来讲,这些佛教道教的文物在古玩行里面虽然一直在流通,但是没有一个专门的书在介绍研究。在古玩行业里面可能都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所以佛像给人一种表面来看是一个冷门,但是可能是一个小项,正是有关这种心理,给一些人觉得有一些机会,觉得这是一个未发掘的,甚至说最后一个待挖掘的金矿了,这个时候我们赶上第一班车多收集这些东西,他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投资潜力,所以这是另外一种心态。

海外市场引导收藏导向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收藏导向的作用,也就是海外收藏的一种带动。过去海外某一种收藏品兴起来的时候,一般要三四年这种热潮才会普及到中国。现在咨询高度发展,所以很快就会呼应到中国。咱们这种收藏热潮其实也是在国外市场的带动下,促进迅速发展起来的。包括媒体,对于媒体一般来说传统的瓷器、玉器、书画、杂项的拍卖,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没有什新意了。除了拍出某个高价位的东西、或者是说某一个《石渠宝笈》《密殿珠林》这样宫廷收藏的重器出来,大家可以炒一炒,说一说。但是佛教文物是比较陌生的,而且有一点神秘感,大家也愿意在这个方面多介绍,所以在这几种因素的促进下佛像行业发展是非常快速的。现在进入一种盘整阶段也是很正常,但是现在已经走出低谷,开始进入一种上升的态势。所以我们对佛像的市场是比较乐观。原因是这个市场从1995年之前完全是汉传佛教文物一统天下,1995年以后,特别是1998年以后,藏传佛教文物才开始随着藏学论的普及这个大家都比较重视了,所以藏传佛教又占据了市场。从这个1998年到现在已经不止十年了,现在又有一个新的迹象,就是汉传佛教文物又开始回头了。大家觉得这藏传的佛像已经这么高的价钱了,同时期的汉传佛教文物跟同类的同时代的东西相比价值又明显的偏低,所以镏金好的、造型精美的汉传佛像也受到追捧,这也是一种态势。

佛教文物的拍卖项目不断扩大

另外一个,唐卡不断的介入,包括其他类,比如说跟书法类紧密相关的一些法诰。随着我们经营拍卖方案的扩张,大家也在不断的关注。过去大家在市场上根本不买这些东西,现在看到我们卖这么高,他们也在买,这个市场也在下坡也在上升,所以这些都是一种态势。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