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市场注定泡沫化?

  相关文章链接:


  又一轮艺术泡沫


  艺术泡沫:‘蘇富比’如何预测世界经济




  近一段时间,中国艺术市场的‘泡沫’问题,成了西方学者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日本的财富的满溢拉动了艺术市场的膨胀,但在这之后艺术市场却骤然停顿。据Artprice报道,2010年,中国超过欧美称冠艺术品市场,这让很多敏感的人察觉到了一种‘似曾相识’。我也不例外。但是更加引起我关注的是Grant Ford,苏富比爱尔兰艺术部门负责人,对最近几场拍卖的评价:


  “今天的拍卖是爱尔兰艺术这两年来的最高成绩。我们看到O’Conor(爱尔兰艺术家)的画作卖出了很好的成绩以及人们对Yeats(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再次燃起了兴趣。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目睹了来自英国,美国甚至是中国的新藏家的涌入。同时,经常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些熟悉的买家也在这个时候重回拍场了。这就见证了现在这个市场的吸引力。忙碌的拍场内,竞买人和电话委托人展开激烈的竞争。”


  这段评论让人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的买家选择现在返回市场?或许可以这么解答:目前市场的价格高涨,也使得买家重拾信心。尽管,看起来是价格低迷的时候买进更为合理,但是藏家总是在低价位的时候对艺术品市场丧失信心,随着价格的反弹,信心也在逐渐恢复。这是一则规律。尽管上面的评论只是针对一个相对较小的艺术市场(爱尔兰艺术市场),但是90年代藏家的回归的问题仍然是值得注意的。


  另一个显示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可能会复发的信号是:艺术家们例如Hirst(赫斯特,英国当代艺术家)、Koons(昆斯,美国当代波普艺术家)、村上隆(日本艺术家)、Prince(普利斯,美国当代艺术家),被人们认为是膨胀时期的最爱。当高尚的品位和智慧变得不如社会地位和名望重要的时候,你可打赌的说上述这些名字会越发频繁的出现在‘头条’。


  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中国艺术市场的成长速度。从全球第四蹦到第一,神奇的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大多数人不禁有这样的疑问:中国艺术市场的这种膨胀有可持续性么?如果说目前证据已能证明‘裂缝’已经出现在中国主要的经济增长中,那么答案必定是‘不’..


  一项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调查最近在澳洲电视节目活动‘Dateline’中公布:这项调查揭示了一些令人吃惊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要么是被高估了,或者是人为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据称,中国不管是商业还是住宅建筑正在飞速增加,未来经济的增长可以使得每个中国人都能买得起自己的房子。但是问题是:现在这些建筑供过于求,并且可能长期维持这个局面。以为分析师指出:在中国,目前大概有6400万空置的公寓。中国GDP的增长,很大程度是靠房地产的拉动,不管这些房子是否被使用,房地产的兴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相关产业,使得经济看似比以往好了很多。据‘Dateline’中名为“中国荒城”的报道:一个新建的巨大的商品市场名为‘新华南’基本上是空的。


  原文如下:“这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和他六年前开放的时候一样的空。当初,开发者吹嘘说这会是世界最大的商品集中市场,会有1500家店铺,每天能吸引70,000买家. 纽约时代周报曾将其作为中国惊人的消费者文化的代表。但是,就今天这个局面,这个市场‘伟大’不起来了,显然中国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文化被高估了。”


  当然,每个人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未来走势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想我的已经很明确了。


  本文原作者:Nicholas Forrest(尼古拉斯.福斯特),悉尼艺术市场分析师,艺术评论家,artmarketblog.com的创始人。


  本文编译自:Is the Chinese Art Market Boom Doomed?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