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海春拍隆重推出碎金集近现代书画专场

  北京翰海2011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16-21日举行,16-18日预展,19-21日拍卖。拍卖会地点将移至北京朝阳悠唐皇冠假日酒店。


  此次春拍,翰海依然立足高端,推出 “全品类”拍卖,专场构成覆盖当下收藏与投资的热点及成长性品类,并将集成书画、古董类文物珍品与艺术经典,打造夜场拍卖。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法书楹联、古籍善本,中国玉器,古董珍玩等各专场均收录数量颇多的精珍之作,其中,不乏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作,以及存世稀有的珍贵文物。亮点包括朱耷《花鸟册》、吴历《夏山图》、郑板桥《竹石图》、,齐白石《山水册》,吴湖帆、张大千等绘《山水四屏》,齐白石《芙蓉鸳鸯》以及“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盘口尊”、“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龙纹抱月瓶”、“清乾隆 蓝地粉彩描金瓜瓞连绵瓶”、“清嘉庆 胭脂红地粉彩花卉碗”“清乾隆 御制刺绣耕织图”等重要作品。


  以上乘品质和清晰佐证享誉拍场的庆云堂书画,此次将推出多个专场,涵盖近现代、古代书画的常规专场外,还将推出同一上款藏家专场,以及“碎金集近现代书画专场”。


  庆云堂书画专场精心遴选近300件作品,集祝允明、王铎、傅山、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林风眠、李可染等名家,作品出版清晰详实,递传有序可靠。规模与质量并举。专场重要作品包括《祝允明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卷》。此卷为祝允明五十七岁所书,笔力雄强,气脉流畅,功力浑厚。引首为明代陈鎏所题“枝山草书”,后附晚明嘉兴名士洪邦基、高松声、释智舷题跋,以及日本长尾甲题跋,近代罗振玉题签。此卷笔法精严,神采超然,风格鲜明,鉴藏脉络清晰,为重要的祝允明草书珍迹。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碎金集近现代书画专场”,涵盖150余件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如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黄宾虹、于非厂、刘海粟、李可染等,不同流派、风格,颇为齐备,无论尺幅大小,莫不精珍。重要作品包括齐白石《红荷鸣蝉》、《荷蓬蜻蜓》,徐悲鸿《松鹰图》,张大千《晚林图》,林凤眠《弹琴仕女》、《宝莲灯》,傅抱石《万竿烟雨》等。专场收录诸多名家代表作,精珍程度甚为难得,以“碎金”而名,可谓谦词。


  翰海春拍碎金集近现代书画专场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 《红荷鸣蝉》


  138.8×61.6cm


  设色纸本/立轴


  1948年作


  出版:


  1、《荷之艺》P60,艺术图书公司,1997年10月


  2、《名家翰墨》月刊第14期P17,2006年6月再版


  3、《朵云轩木版水印艺术》图版88,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7月


  高蝉飞上红菡萏


  ——齐白石《红荷鸣蝉》雅鉴


  白石老人生性乐观,他的画也与生俱来带着一种喜悦的神情。白石老人作画笔墨尚简,然笔简意繁,大象希形,无多余赘笔,在寥寥勾勒中传达出许多余绪。画中荷花造型洗练,分披的荷叶,欹斜的荷杆,嫣红的荷瓣,饱满的莲房,构图充满张力,笔墨意趣随画家的精神状态自然流动,呼之欲出,意境生动和谐。


  “蝉”与“禅”谐音,莲花是佛家的圣洁之物,二者相结合的题材,带有洁净庄严的吉祥意味,结合白石老人亦雅亦俗的笔墨风格,使本幅画作更添隽意。


  中国文化把八十八岁称为“米寿”,因为“米”字拆开刚好是八十八。八十八岁对于一般人而言,已是老弱不堪的年纪,但对于齐白石而言,却正是艺术创作的黄金阶段。他的画跋中曾有“今年又添一岁,八十八矣,其画笔已稍去旧样否”的喟叹,这帧荷花气势撼人,变法之后,齐白石对笔墨的控制力,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 《荷蓬蜻蜓》


  89×40.5cm


  设色纸本/立轴


  收藏印:泾川吴氏


  出版:《名家翰墨》月刊第14期P145,2006年6月再版


  栩栩枝头飞有意


  ——齐白石《荷蓬蜻蜓》赏析


  一泓涟漪碧水间,亭亭可爱的小荷花,饱满俏立的小莲房,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本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经白石老人的生花妙笔一点染,更是气象一新。


  此幅是为吴作人先生所画,甚为悉心,意境清新,笔墨劲健,多次著录。倒是那枚“容颜灭尽但余愁”的印章,令我吟哦了良久。


  白石老人曾说“大墨笔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此幅粗细兼之,形神兼备,更有趣味盎然。一杆擎起的莲房,与小蜻蜓似拒还迎的试探飞落,隽永生动,绮思妙趣中,竟连“别样红”的菡萏,也只得退居在陪衬的位置上,能以墨笔夺五色之光华,妙哉白石。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于非厂 《富贵寿考》


  90.5×48cm


  设色绢本/立轴


  1946年作


  收藏印:云心珍藏、雕青嵌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徐悲鸿 《松鹰图》


  112×108 cm


  设色纸本/片


  1940年作


  出版:


  1《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图版59,P130,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7年8月


  2《名家翰墨》资讯第8期


  苍穹主宰,睥睨万物


  ——徐悲鸿《松鹰图》赏析


  印度之行是徐悲鸿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著名的巨幅绘画《愚公移山》就是徐悲鸿在印度旅居期间的得意之作。1938年,43岁的徐悲鸿接受印度诗坛领袖泰戈尔的邀请,赴印度举办展览。10月,徐悲鸿携带大批代表作品从大后方重庆出发前往印度。在印度期间,徐悲鸿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加尔各答等地举行作品展,引起轰动。


  1941年徐悲鸿由印度回国,并将几年来游历卖画所得近10万元美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徐悲鸿的爱国行为正如该画上他所钤刻的印章“东海王孙”,而画面的气势却正应和另一枚印章“吞吐大荒”,由是也可推断徐氏对此画的用心之精。


  《松鹰图》作于1940年秋,具有多次有效著录。该图笔墨精湛,造型准确,鹰眼目光如炬,作为苍穹之主宰,有睥睨万物的气势,这得益于他自幼年积累的功力以及青年时期在欧洲的西画训练基础。徐悲鸿先生一向主张艺术家应具“寥廓胸襟”、“峻极至德”,他的艺术信仰与《松鹰图》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完全吻合,冲融博大,造就强者,人如其画,画应其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大千《晚林图》


  62×127 cm


  设色纸本/框


  1979年作


  出版:


  1《张大千书画集》第五集,图版43,台北历史博物馆,1983年


  2《张大千书画集》上册,图版105,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寒山漠漠烟如织


  ——张大千《晚林图》赏读


  《晚林图》作于1979年,大千居士八十一岁时,是其晚期代表精品。张大千的大泼墨画想要表现的是一种气势和张力,此外,这和张大千晚年目力衰微但又倾心于绘画有直接关系。对于真正的天才而言,生理上的痼疾不能束缚他们的艺术才华,耳聋阻止不了贝多芬创作《命运》,眼疾也阻碍不了张大千的泼墨泼彩走向巅峰。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眼疾是张大千泼墨艺术的催生剂,但想在泼墨上达到很高的水准,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力作基础。


  古人云“水墨之上色无功”,又云“墨分五色”,用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所能带来的笔墨韵味是十分雅致的。笔墨氤氲所带来的似真似幻、若隐若现的视觉享受亦是奇妙的。纸面上矾的效果,令墨色施于其中自生深浅浓淡的交叠层次,变化微妙,似出天然。


  观《晚林图》,一脉寒山漠漠烟如织的景象。大千笔墨,臻于化境,“直造古人不到处”,桑榆晚笔,渐变所尚,虽衰微目力,心何有不能,非独情迁也。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大千《幽林浮岚》


  48×67cm


  设色纸本/框


  1969年作


  释文:爰翁,己酉元月制。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


  出版:《张大千在加州》P74-75,旧金山州立大学,1999年


  恍兮惚兮,物象其中


  ——张大千《幽林浮岚》赏读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泼彩山水对大境界和朦胧美的表现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欣赏要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此帧作于1969年的泼彩山水,恍惚里山岚浮动,纵横交错的枝干隐约浮现,颇有一番诗意美。


  张大千才气纵横,不愧于徐悲鸿“五百年来一大千”之赞美,其写意、工笔、泼彩,无不造其极,都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多喜用比较清冷基调的颜色,因而他的泼彩是一种冷泼彩,给人浓郁的华丽之感。


  大千彩墨,手法捭阖,气韵万象,不事物华而物自华,随着《爱痕湖》的精彩表现,张大千的泼彩山水必将重塑新的里程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林风眠《弹琴仕女》


  66×66cm


  设色纸本/框


  出版:《林风眠作品展》图版第11号,日本东京,1990年


  展览:《现代中国绘画之巨匠—林风眠作品展》,日本东京池袋西武百货总店,1990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林风眠《宝莲灯》


  68×70cm


  设色纸本/框


  释文: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傅抱石《万竿烟雨》


  102×60cm


  设色纸本/镜心


  千山叠嶂,万竿烟雨


  ——傅抱石《万竿烟雨》赏析


  关于艺术品的价值断定,很多人会以尺幅的大小作为重要的判定依据之一,诚不知尺幅之间因素多多,画家的名气、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笔墨的精彩程度、创作年代的确认、品相的优劣、有无有效著录等都决定着画作的价值。


  此帧山水,风格明显,小中见大,题材是抱石先生最擅长的雨景,故描绘时抱石极尽所能,会心于纸缣,笔笔精到,抱石皴的使用让画面平添一份萧然的雨意。方寸之间,翠竹扶疏,千山叠嶂,远山缥缈,物象悉备。《万竿烟雨》胜在气势,画面之张力已然冲破尺寸的束缚,于有限空间造广袤之境更属奇幻。更兼乃是捷克驻华使官高乃義先生旧藏,流传有序,更添光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可染《兰亭图》


  85×52cm


  设色纸本/框


  1985年作


  惠风和畅集兰渚


  ——李可染《兰亭图》赏析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雅集最为著称,即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成为后世文人、画家津津乐道的题材,兰亭雅集更是留下冠冕千古的《兰亭序》,尤以“群贤修禊、曲水流觞”最为风雅,诗赋丹青无数,但多毁于兵燹之灾,令人扼腕。


  《兰亭图》作于1985年,笔墨与题材均属上乘,是李可染晚年的精品绘画,他自题“白发可染”,读罢让人怜惜不已,正是这样白发苍苍的年纪,他的艺术魅力却是鲜活的,以耄耋之年犹在画案上孜孜耕耘,焉得让人不敬?


  在题跋中,可染先生回忆起兰亭的崇山峻岭宿雨初霁后清新如洗的画面,他的创作心境是“肃然神驰”的。画面笔墨俱苍,得山之质,体现出可染擅于用墨的风格特色,在黑中追求实体感。山岳带有崇高、静穆的象征,深厚凝重,沉雄博大,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