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
一.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的发现
东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发源天目山南麓,向北流经杭州市余杭区、德清县与湖州市,注入太湖。所经的流域是西部高大的天目山脉向东部太湖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低山起伏,山上有丰富的瓷土、烧料,山下河网密布,运输便利,制瓷条件相当优越。以往考古调查资料表明,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中游地区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最重要分布区,但商代窑址的发现与研究一直是薄弱的环节。
2010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之源”课题组会同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对东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窑址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发现商代窑址20多处,集中于两个区域:德清龙山片区与湖州青山片区。
龙山片区商代窑址群与春秋战国时期窑址群基本重叠,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内发现窑址近10处,产品以印纹硬陶为主,少量原始瓷器。青山片区位于龙山片区的东苕溪下游位置,两地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面积与龙山片区接近,目前发现商代窑址10多处,按产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接近于龙山类型,另一类几乎纯烧原始瓷。时代初步判定均为商代:最早从商代早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代晚期。
这是国内首次发现大规模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东苕溪中游也是国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唯一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分布区。
二.南山商代原始瓷窑址的发掘
南山窑址(原称老鼠山窑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林镇南山村西边约100米的小山上,属湖州青山片区。湖州市新农村建设,南山窑址所在区域划入平整土地范围,以作新南山村村址,窑址面临毁灭性破坏。配合新农村建设,2010年3-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湖州市博物馆对南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窑址遗迹现象较为丰富,本次发掘共揭露窑炉3条、灰坑8个、贮料坑2个、水沟1条、柱洞若干,出土大量的原始瓷标本,以及部分可能作为窑具使用的器物。发掘资料表明,南山窑址是商代一处几乎纯烧原始瓷的窑场,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窑址地层堆积丰富、窑炉保存完整、产品瓷土作胎、人工施釉痕迹明显、器物演变序列清晰,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原始瓷窑址。
揭露的3条窑炉遗迹均修建在小山缓坡上,平面呈长条形,主体包括火门、火膛与窑床等几部分,属富有南方地区特色的龙窑窑炉。以3号窑炉遗迹保存最好,窑床与火膛保存基本完整,通斜长7.1米,最宽处2.2米,坡度15℃-21℃。
窑炉处于龙窑发展的起始阶段,具有相当的原始性,这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烧造原始瓷器的龙窑。
灰坑8个,形状不同,功能各异。H10呈规则的东西向长方形,长近4米,基岩上开凿而成,坑壁斜直,底呈斜坡状,内填较粗砂粒。从其大小及结构分析其为胎泥的淘洗池。
贮料坑2个,均在基岩上开凿而成,深近1米,底部均残留有少量加工完成的浅灰色或青灰色细腻粘土状坯料。
水沟近曲尺形,穿窑址东北角而过。
柱洞集中在窑址堆积的西边,结合瓷垫等制瓷工具亦在此一区域出土等情况,判定该区域为制瓷的作坊区。
出土的产品标本基本为原始瓷,器型有豆、罐及盖、簋、尊、盆、盘、钵、盂等,大部分器物应该作为礼器使用。原始瓷产品用瓷土作胎,胎质多数器物较为细腻坚致,经过精心选择,但胎中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胎土的处理上尚处于原始状态;人工施釉痕迹明显:少量器物内外满釉,釉色青翠,釉层均匀,胎釉结合好,玻璃质感强,多数器物釉层极薄、呈色不均匀、仅局部有釉,施釉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除部分豆把外,均轮制成型,部分器物手工修坯,器形规整。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本窑址的产品南北方均有出土。北方地区主要发现于殷墟遗址中,包括豆、罐,无论是器型、胎、釉、装饰均与本窑址相似。
本窑址出土器物共分成5期,第4、5期主体的豆、罐等器物与殷墟出土的同类器物十分接近,推测时代在商代晚期;第3期与马桥遗址第Ⅲ段相近,时代约在商代前期;以此上推,第1、2期时代早于商代前期,初步推测当在商代初期甚至更早的夏商之际。
三. 本次调查及发掘的意义
此次专题调查与发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探索瓷器的起源
南山窑址时代早。无论是产品的胎、釉、成型技术,还是窑炉的装烧工艺,既有成熟性,又有原始性,具有瓷器早期形态的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瓷,为探索瓷器起源和中国瓷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解决北方出土原始瓷产地问题
江南及北方包括殷墟地区出土的罐、豆等原始瓷器,无论是器型还是胎、釉等特征,均与南山窑址产品相近,可初步确定是本窑址或本流域窑址群的产品。因此,南山窑址的发现与发掘,为探索北方出土原始瓷器的产地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3.建立太湖地区商代原始瓷编年
南山窑址持续时间长,地层堆积丰厚,叠压关系明确,器物演变脉络清晰,从商代早期开始,贯穿整个商代,可基本建立太湖地区完整的商代原始瓷编年序列。
4.探索太湖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
使用原始瓷而非青铜器随葬是越国墓葬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原始瓷在越及先越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意义类似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是使用者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商代原始瓷的生产,标志着太湖地区的社会分化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豆、尊、簋等礼器的出现,表明本区域内有自身独特的礼器制度;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不再依托遗址而形成独立窑区,是探索当时社会分工的重要依据;本窑区产品在殷墟商代都城区的出现,为探索中原与太湖地区交往提供了重要线索。(执笔:郑建明、陈元甫、沈岳明、陈云、朱建明、陈锦文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