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泥可塑将制约紫砂艺术传承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古韵沉香宜兴紫砂精品展”昨在闵行区博物馆揭幕。本次展览汇集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所藏紫砂精品120件,其中包括王寅春、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紫砂前辈大师,以及一批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陶艺大师的作品。这也是近年上海规模最大的紫砂艺术展览之一。

  据记者了解,和其他不少艺术门类不同,紫砂艺术目前并不存在一个后继乏人的问题。宜兴陶瓷博物馆副馆长周小东昨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目前宜兴有一支很庞大的紫砂艺术队伍,几乎所有工艺大师的后代都在从事这个行当,每年还有不少青年人加入。这被认为与近年紫砂壶市价节节攀升有关。

  紫砂艺术传承的危机并不在于人才,却在于紫砂泥的稀缺。据周小东介绍,紫砂来源于宜兴黄龙山下甲泥矿,经过上千年的开采,目前可开采的甲泥矿石只剩下6000万吨,而紫砂只占到其中的1%,属于极稀缺资源。因此,紫砂艺术要传承,避免“无泥可塑”的窘境,最紧迫的其实就是保护甲泥矿。据悉从2005年起,宜兴开始封矿,新的紫砂泥已很少入市。

  周馆长告诉记者,现在新紫砂壶所用的材料,要么是紫砂工艺师家中所藏的陈泥,要么就是掺杂了各种化学原料的伪造紫砂。所以,紫砂壶市场难免鱼龙混杂。而要鉴别真伪,就需要进行紫砂艺术知识的普及。

  而这次为了提高文化普及程度,闵行博物馆还邀请了陶艺制作师现场展示紫砂制作技艺,为观众答疑解惑。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