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作品刷新纪录
张晓刚1988年的画作《生生息息之爱》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7906万港元成交,刷新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世界纪录
欧美琳
张晓刚《绿墙:读书者》中怪异的象征重复了他在其他作品中探索的神秘的张力等主题
上周日晚,张晓刚1988年的画作《生生息息之爱》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7906万港元成交,刷新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世界纪录。适逢这一历史性的时刻,ARTINFO中国想对张晓刚的艺术生涯进行一番评点与回顾。
2006年3月31日,星期五,乃是中国艺术在纽约的重要之日。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会获得1320万美元的总成交额,极大地超越了甚至最为乐观的预期,而来自中国的才俊乃是场上的明星。其中尤为耀眼的是中国画家张晓刚,眼见着纪录一个接着一个地袭来。在出自其基于文革年代家庭照片创作的“血缘——大家庭”系列中的《血缘:同志四号》(1998)(估价5万至6万美元)的成交价飙升至41.92万美元后不久,他的《航海员(女孩)》(2004)便超出其估价上限的4倍,以48.64万美元成交。当晚稍后,大幅的《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便将这个价格翻了一番,以97.92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成为当晚拍卖的最高价拍品。
当年在苏富比获得的成绩无疑显示出张晓刚的前途,他的拍卖纪录如今已达到7906万港元(1000万美元)。这一价格确立了张晓刚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至尊地位。通过使绘画技艺、政治和个人象征与诗意的自省相融合,张晓刚的作品在中国和西方观众当中都引起了强烈共鸣,并胜过其同辈艺术家如方力钧、刘小东、王广义和曾梵志等。
“只有一个张晓刚,”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品负责人林家如(Evelyn Lin)称。“他代表了中国开放年代的一代人,试图找到未来的方向的一代人。”
张晓刚1958年生于昆明,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他刚好20岁。那时他已足够成熟,能够记忆文革(1966-1976)年间的剧变,同时也足够年轻,来经验80年代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引发了中国前卫文化的繁荣。而到了90年代这一实用主义的时代,他已成为一名成熟艺术家。
他的一系列经历部分地说明了他那一代中国艺术家在西方取得的影响。当时西方正试图寻找理解中国发生的剧变的方式,他们便因而受到了关注。这一时期重要的巡展之一便是“后’89中国新艺术”,1993年于香港开幕,巡展至台北、温哥华、芝加哥和牛津。张晓刚只有一件作品参展,却极为重要。这幅作品名为《全家福》(1993),画中一男一女身穿粗糙的工人制服,以自然主义的色彩表现。二人当中坐着他们的小儿子,涂以有条痕的、刺目的粉色,一只眼睛可怕地内视。歪歪扭扭的红线将三人相连。
这幅作品属于这一系列绘画中最早的一批,自1993年开始的十余年来,这一系列绘画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典型图像中的一部分。其中全部是肖像,大多是两到三个人物以文革年间家庭照片的方式作出庄严的姿态。柔和的颜料更突出其他元素令人不安的影响:半透明的“胎记”在其中一些面孔上浮现,巨大的、乌黑的双眼与色调柔和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以及他们茫然而焦虑的面容。那些蜿蜒的、勉强得见的红线将整个家庭联系在一起,呼应着商家、策展人张颂仁(Johnson Chang)为这一系列取的名称:“血缘”。这些图像充满暧昧和不和谐的意味: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在安宁与哀伤之间,在浅褐色服装的一致性与翻起的眼和畸形的牙之特殊性之间。张晓刚自己写道,这些形象是“在公共标准化的压力之下一个接一个地抗争着的灵魂”,有着“平静如水却充满内在力量的感情的面孔”。
张颂仁在香港的画廊汉雅轩(Hanart TZ)代理张晓刚达十余年,他相信“血缘”这一意象代表了一种真正的突破,“一种令人感到中国味的西式造型”。画中对超现实主义的隐约呼应令受西方艺术史培育的国际藏家易于读懂,围绕家庭观念产生的忧郁共鸣仿佛令人洞察一个心理受到创伤的国家的深处,这个国家对集体安全的信仰,无论在家庭还是在意识形态层面,都已不再是不可动摇的了。
张晓刚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79年入学时,他能看到的外国艺术全来自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法国古典绘画的影印本。他不久便发现了印象派和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稍后又迷上了凡·高和塞尚,他1982年的毕业创作《草原组画》将凡·高和米勒的风格与本土农民生活的主题相融合。
1986年起,张晓刚在学院担任教职,他的作品开始将西方表现主义的精神与他身边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故乡云南省的宗教和民族的母题相融合。他在80年代末的作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象征主义倾向,在《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1992)中可见一斑。这幅画在首届广州双年展上首度展出,去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5218万港元(670万美元)成交。在这幅作品中,一个新生婴儿的准宗教性图像在文革时期的照片拼贴而成的背景中甚是突出,一只无身体的手则指着一本打开的书。
张晓刚的成熟作品包括两大系列:“血缘”和稍后的“失忆与记忆”,摈弃了象征主义,以精湛的技艺呈现心理的深度。在这些画作中呈现了一种历史遗产与遗传基因相缠绕的复杂隐喻。然而张晓刚却并非是一个纯政治艺术家,许多个人元素发生了作用:他的内省倾向以及遗传和命运带来的困扰,几乎必是源自其母患上精神疾病的不幸事实。
“血缘”系列为张晓刚创下许多纪录,直到去年秋天,《血缘:大家庭三号》(1995)还保持着2008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创下的4736.75万港元(610万美元)的纪录。而在本周一,另一幅此系列的作品《血缘:大家庭》(1995)以5666万港元(7264.103万美元)成交。
“失忆与记忆”系列的价格若不说超过,也要说是与“血缘”系列不相上下。2004年,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期开始之前,大幅的《失忆与记忆:男人》(2003)以6万美元成交,2010年11月,同是这幅作品在香港佳士得以602万港元(77.9万美元)成交。
张晓刚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同样火爆。两大市场的重心都正从西方移向东方——在2010年拍得《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的买家正是印尼华裔藏家余德耀(Budi Tek),他正筹划在上海开一家私人博物馆。“我是中国人,”他说,“我希望这件作品留在中国。”
张晓刚现由纽约和北京的佩斯画廊(Pace Gallery)代理,该画廊的创始人阿恩·格里姆彻(Arne Glimcher)称是他对张晓刚和他的同胞张洹的兴趣令他4年前来到中国,并在2008年开了佩斯北京画廊。张晓刚在佩斯画廊的最近三场展览中(两场在北京,一场在纽约),每一场都卖光了所有的展品。最近一场展览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举办,名为“16:9”,其中的亮点是一批据报道称价格为每幅55万美元的画作。这些画作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令人想起张晓刚早期的“精神导师”马格利特和基里科,大部分为室内景,其中的人物或不在场,或茫然迷失于周围的坏境之中。其中的一幅描绘了两个男孩趴在火车厢的桌上睡觉,车窗外空茫的天空映衬着远处四棵顶端有扩音器的细杆。
有趣的是,在这场展览和2009年秋天在佩斯北京画廊的展览《史记》中,张晓刚冒险尝试三维作品。在他的画作旁是皱褶的放大物体的铜雕,有些饰以文字,其中包括一个墨水瓶、一支钢笔和一根蜡烛。今年10月,张晓刚将在纽约举办一场只有雕塑作品的展览,巨大的头像将在基座上展示。
尽管批评家们对张晓刚的雕塑作品表示赞赏,一些喜爱他的绘画作品的人却质疑他能将这种新材质运用到何种程度。张晓刚的前东家张颂仁则称张晓刚的艺术创作方法迫使其不断地“深入灵魂”,并认为这些雕塑作品表现了他进一步的发展。“他仍在探索之中,”张颂仁称。“这是重点所在。”
同时,藏家们也越过“血缘”系列来关注他的早期作品。比如2010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描绘一位孤独牧羊女的《草原组画:晚风》(1984)以566万港元(73.2万美元)成交,突破其500万港元(64.5万美元)的估价上限,以及4年前这幅作品在苏富比创下的168万港元(21.6万美元)的成交价。
中国最广受欢迎的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一路飙升对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全球区域董事张丁元(Eric Chang)而言并不奇怪。“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志性艺术家之一,”他说,“藏家们都心知肚明。”
《艺术家档案:张晓刚》原刊于《Art+Auction》2011年3月号
史料辑佚
+ 2010年拍得《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1992)的买家是位印尼华裔藏家,反映了张晓刚的市场转向东方。
+ 张晓刚1995年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戴安娜王妃曾出席那届双年展的开幕式。
+ 张晓刚最早的艺术家“精神导师”是凡·高和米勒。而后又将基里科和马格利特列入影响他的艺术家名单。
+ 张晓刚的母亲饱受精神分裂之苦,这令他已被文革蒙上阴影的童年雪上加霜,并令他毕生都对遗传与命运的问题感兴趣,在“血缘”和“失忆与记忆”系列中都隐隐地表现出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