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艺术区偏生活 广州艺术区偏经济?

  广州的创意产业园、艺术生态区越来越多,活动也日益见多,但不难发现的是,很多时候是以“创意”为名来赶了一场时尚潮流。品牌发布会多过展览,酒吧咖啡馆多过工作室。并不是说创意园就不能做这个,而是要搞清楚哪个主哪个次。已有的、已形成一定气候的艺术生态区又该怎样处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这同样是一个问题。过犹不及,在艺术与商业之间,这个尺度如何把握,是个问题。在近日的第十六期马爹利南都艺术沙龙上,策展人陈默以他的“成都经验”,回应了这一问题。


  ■引子


  “川派”艺术生态区发展迅猛


  吸纳国内众多一线艺术家


  “川派”———中国当代艺术的半壁江山,这是本期南都艺术沙龙的主题,主讲嘉宾是国内著名的策展人陈默。而近几年,成都的艺术群落在不显山不露水中发展得非常迅速。新旧蓝顶艺术区、北村艺术区、浓园艺术区、西村艺术区、高地艺术区、粮仓艺术区八大艺术生态区,几乎把国内一线艺术家全部集中起来了。


  陈默介绍,2003年8月,周春芽、郭伟、赵能智、杨冕4位艺术家,将成都机场路旁太平寺机场侧的一排闲置厂房租下来,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因该厂房是以蓝色铁皮为顶,所以命名“蓝顶艺术中心”。由于4位艺术家的进驻,使这里迅速成为成都乃至全国的当代艺术的一大看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后有罗发辉、舒昊、何多苓、吉磊、阿龙、屠洪涛、唐可、徐牧原、黄明进、廉学泯、刁毅、肖克刚、夏羽、许力、李熙、符曦、郭燕、陈胄、刘石、王胜强、晓野、大猫、吴娱、邓先志、罗应龙等艺术家入驻。随后,“蓝顶”呈扩张之势,从最初4位艺术家入驻的A区,到后来不断衍生出的B区、C区、D区、E区,如今已有50余位艺术家进驻蓝顶,并带动了其它艺术区的陆续出现,成为继北京之后,中国第二大艺术群体聚居区。


  其实,近几年,艺术生态区在一些大城市均有出现,而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网络无孔不入的商业社会里,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必定与其有着合理的共振关系。陈默说,本次南都艺术沙龙他之所以以“‘川派’———中国当代艺术的半壁江山”这个为题,其实是想跟广州有一个交流。


  ■对话


  成都的8个艺术区都是镶嵌在生活中的


  记者:成都的八大艺术生态区是自发形成还是开发商或政府引导形成的呢?


  陈默:成都的艺术集群绝大多数都是自发形成的,也有个别的由地产商开发的项目,不过,老板都明确表示不以赢利为目的,租金都很低。在这些艺术区中,最精彩的是靠近机场的蓝顶艺术区,租给艺术家的费用是一平米2元,现在涨了些,一平米6元。这也是目前成都艺术生态区一个较为普遍的价格。


  记者:成都的这些艺术生态区跟成都这个城市、跟市民有什么联系吗?或者,它们只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个空间?


  陈默:成都的艺术区建设跟城市打造田园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进程结合了起来,从而让它跟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是合拍的,而不是不相关或脱节的。成都8个艺术区,都是镶嵌在生活中的,艺术家旁边就会有农家乐,你可以站在门外看艺术家们创作,有时,艺术家还会邀请你入内观看。


  现在,蓝顶2号坡地已成为一个景点。各个艺术区中都有美术馆,时不时有展览,这些展览免费向外开放,一到周末就开着,你从旁边走过,如果感兴趣,就可以进去看一看。这种举动,既有随意性,又是润物细无声的审美熏陶。


  广州的小洲艺术村很生态,要让它自由生长


  记者:对广州的艺术生态区,您有否一些了解?如有,能谈一下您的看法和感受吗?


  陈默:我去过广州的一些艺术生态区,如LO FT 345、小洲村。广州的一些艺术区实在是太隐蔽了,在外面根本是没有标志的,你找不到路,就算你去过一两趟,仍然很难记住怎么走。


  小洲给我的印象不错。那里很生态,但如果政府想介入的话,绝对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去做,否则就把那给毁了。要让它自由地生长,自然地膨胀。艺术生态区的特征是:自由、艺术家创作的自由;二是廉租,年轻的艺术家大多很穷,租金一高,他们根本维持不了。照小洲现在的情况走下去,就能形成一个好的艺术生态区。


  成都艺术区偏生活,广州艺术区偏经济


  记者:成都的艺术生态区和广州的有什么不同吗?


  陈默:肯定是不同的。成都是一个很讲生活质量的城市,讲求开心、快乐,要的是闲适、慢节奏的生活,而且又不建立在钱的多少上,这是它跟广州或其它城市很不一样的地方。在广州,闲适不是第一位的,赚钱才是第一位的,就算是早茶也早就不是闲适而为,也是为了谈生意。而艺术源于闲散。广州的人文重心是偏经济的,成都是偏生活态度的。采写:南都记者 黄河方 摄影:南都记者黄皓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