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两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大源乡石灰岩丘陵地区一个东西长近4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的山间小盆地,其中仙人洞位于盆地北部小河山的山脚下,为洞穴遗址;吊桶环位于盆地西部山顶上,为岩厦遗址,两者直线距离约800米。仙人洞遗址于60年代初进行过两次发掘,1993年、1995年、1999年开展的中美合作探索稻作农业起源过程中对仙人洞遗址进行了系统采样,并对吊桶环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
 
 
 
    两遗址的文化堆积分属于三个时期,早期以吊桶环下层为代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测定年代早至距今19770±360年。中期以仙人洞的下层和吊桶环的中层为代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测定年代早至距今14160±90年。仙人洞上层与吊桶环上层属新石器时代早期,年代在距今12000-8800之间。
 
 
    这两处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有石器、陶器、骨蚌器等人工制品以及人骨和水、陆生动物遗骸等。陶器多为器腹片,也有少量器口片,无可复原陶器。器类单纯,可辨器形主要为圆唇或尖唇直口的圜底罐(釜)形器。陶土中多加有羼和料,多数是粉碎的石英岩。陶器制作方法包括两种,一为泥片贴筑法,一为泥条(圈)盘筑法。出土石器包括打制石器、穿孔石器、局部磨制石器和类似细石器的石片等。骨器有锥、簪、铲、凿、镞、镖和投掷器等,有的骨器和骨片上有刻划痕。
 
 
 
    在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目前尚没有发现明确的水稻种子,但在土样中分析出有稻的植硅石,为在长江流域寻找栽培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发掘,为在华南地区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
江西省博物馆:《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第二次发掘》,《文物》1976年第12期。
蒋迎春:《九五年、八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分别揭晓》,《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8日。
刘诗中:《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发掘获重要进展》,《中国文物报》,1996年1月28日。
张弛:《江西万年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严文明、彭适凡:《仙人洞与吊桶环-华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中国文物报》2000年7月5日。
赵志军:《吊桶环遗址稻属植硅石研究》,《中国文物报》2000年7月5日。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